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數出現近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貶值,突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經貿與財政政策,正在削弱全球投資人對美元資產的信心。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衡量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DXY美元指數,自年初以來累計下跌逾10%,寫下自1973年布列敦森林體系終結以來,美元最疲弱的半年表現。
ING外匯策略師佩索爾指出,特朗普推行的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加上對聯準會(Fed)獨立性的干預以及龐大的舉債計劃,使美元失去其傳統避險資產的吸引力。他直言,「美元正成為特朗普政策下的代罪羔羊」。
6月30日紐約早盤,美元指數進一步下滑0.2%。市場正聚焦參議院即將審議的稅改方案,該法案預料未來十年將使美國債務增加3.2兆美元,令市場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產生進一步疑慮,資金持續撤出美國國債市場。
與年初普遍預期相反,歐元兌美元匯價強勢上漲,今年以來累計升值13%,突破1.17美元關口。原本市場預估,特朗普對外貿易戰將重創他國經濟,推高美國通膨並支撐美元走強,但事實卻顯示,美國自身的經濟成長風險才是主因,資金反而流向如德國公債等更具安全性的資產。
經濟學家對避險功能感憂慮
債券巨頭品浩(PIMCO)全球固定收益投資長波爾斯(Andrew Balls)警告,美國目前的政策框架出現「解放日式的震撼」,尤其是特朗普4月提出的「對等關稅」措施。他認為,儘管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短期內不至於動搖,但美元的匯價仍可能持續疲弱,因全球投資人紛紛對美元資產進行避險操作,本身就會造成壓力。
除了財政與貿易政策,聯準會的貨幣政策預期也成為壓抑美元的另一關鍵因素。市場根據期貨合約隱含利率預測,預期美聯儲至明年底前將進行至少五次、每次1碼(25個基點)的降息。利率下行的預期支撐美股創下新高,但若以歐元計價,今年標普500指數的報酬率仍明顯落後於歐洲主要股市。
《金融時報》一項針對47名經濟學家的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者對未來5至10年間美元資產的避險功能感到擔憂。其中一大原因是特朗普持續向聯準會施壓,要求主席鮑威爾辭職,並聲言將任命「願意降息」的人選擔任下任主席。
財赤構成美元長期風險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在第三季固定收益展望中也發出警告,指出美國政府債務快速增加恐削弱投資人對長期國債與美元的興趣,甚至影響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報告提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今年加劇市場波動,儘管「去美元化」仍屬邊緣觀點,但財政赤字若持續惡化,將對美元構成長期風險。
目前國會正審議的稅收與支出法案,預料將在十年內為原已超過36萬億美元的聯邦債務再添多達5萬億美元。貝萊德指出,當政府債務供應擴張,而聯準會及外國央行需求放緩,將可能使美債收益率上升,即便Fed採取降息,也無法有效壓低借貸成本。
在此背景下,貝萊德建議投資人應加強投資組合多元化,降低對美國長天期債券的依賴,改為增持短期國債,以較靈活因應降息環境。報告指出,雖然政府有削減支出的提議,但實際上赤字持續攀升,且利息支出已占越來越高的比重。
「在外國投資者撤出的情況下,政府每週發債超過5000億美元,私人部門無力完全吸收,這恐怕將進一步推高借貸成本,形成金融市場的實質風險,」貝萊德投資經理表示。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