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近日報導指出,儘管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加工國,但大量稀土其實來自緬甸,尤其是缺乏中央管控的緬北地區。由於中國國內環保標準提高,開採難度與成本上升,許多企業轉向緬甸設點,而緬北因長年內戰,採礦活動幾乎無監管,形成龐大利益鏈。
根據中國海關2024年數據,約三分之二的稀土進口自緬甸;研究機構Adamas Intelligence也指出,全球57%的金屬鏑和鋱來自緬甸,兩者是電動車磁鐵關鍵材料。
這些稀土多在克欽邦開採,當地自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礦場激增,據ISP Myanmar調查,2021至2024年新開礦場數達245座,是政變前四年的兩倍以上。報導披露,這些礦場多由中國企業直營或與當地合作經營,出口中國價值三年間高達36億美元。
然而,開採活動對環境與居民健康造成巨大衝擊。當地溪流水質檢測發現重金屬與放射性污染,環保團體警告恐導致癌症與流產等健康風險。
陷入武裝政變後,緬北無序採礦激增。(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