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澳分別出台《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和《小販管理制度》,街市和小販攤檔的經營者,除了要適應和符合新的法律規範,亦面臨著社會環境變化、消費模式轉變帶來的挑戰,期望當局能檢視街市經營的情況,並研究未來對支持街市和小販區發展的策略。
據了解,本澳9個市政街市的空置攤檔超過200個,小販攤檔的空置數量亦超過100個。有不少攤檔空間狹窄,難以妥善擺放或清晰展示貨品,加上現今市場競爭激烈、市民購物習慣轉變、間中出現無牌小販隨處經營等,均讓街市或小販經營空間進一步受限。部分經營數十年的攤販繼續憑一雙手自食其力,維持家庭生計,因為年齡漸長亦難以轉型或轉行,故此期望當局持續以勸喻為本,多關注小販訴求,並以協助小販改善營運環境為目標,完善軟硬件配套和促進發展。
另外,近年政府已完成沙梨頭街市美食廣場、雀仔園街市、紅街市的優化整治工程,近期亦開展氹仔街市攤位的公開競投,並計劃重整台山街市。當局曾於回應質詢時指出,有序啟動各街市的優化工作。為進一步提升街市的使用效能及社區價值,筆者建議當局加快活化閒置空間的步伐,優化攤位佈局與公共空間設計,提升營運的吸引力。
此外,當局應考慮容許引入更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類別,包括文創試點、美食元素,甚至研究在處於旅遊區的街市或小販區,推動引入提升旅遊元素的產品和服務,部分街市引入社區共融空間等功能,在鞏固傳統購物與民生功能的基礎上,擴展街市的定位與公共服務角色,推動街市和小販有更好的營商環境和發展。
立法會直選議員李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