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發展契機

加快實現本澳經濟適度多元
15/07/2025
953
收藏
分享
加快實現本澳經濟適度多元

澳門回歸近26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澳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本地生產總值較回歸前增長近十倍,居民人均收入顯著提升,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每年現金分享計劃、良好的治安環境等讓澳門成為全球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然而,現時澳門正面對國際形勢變化、本地經濟結構變化、衛星場退場等多重挑戰。特區政府應把握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戰略機遇,重新審視產業佈局、強化經濟韌性,特別是應充分發揮“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優勢,透過引進優質投資、拓展國際市場來培育本澳經濟的新增長點。

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澳門首先應解決制約發展的行政效率問題。有社會聲音表示,近年來,無論是大型工程項目、牌照審批、社會事務的協調,還是土地規劃的統籌,市民和中小企普遍反映政府部門之間權責不清、溝通不暢、程序冗長,政府的公共行政效率未能完全契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各部門間協調問題有待改善,公共行政績效仍存在提升空間。

鑒於上述幾點問題,筆者建議政府從以下三個方面助力澳門轉型:

首先,政府應構建系統化的招商引資策略,實現四大產業的突破性發展。突出澳門"一國兩制"的制度紅利,與一二線城市形成錯位佈局。在吸引投資者方面,可重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資源,發揮澳門“自由港”優勢,簡化跨境投資流程。發揮“自由港+單獨關稅區”優勢,建設“國際數據交易中心”;利用博彩企業轉型契機,發展高附加值會展經濟。招商局應為重大項目提供“量身定制”的落地解決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供應、人才引進、政策配套等全方位支持。

其次,在行政改革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明確權責與流程。全面梳理各部門權責清單,推行“首部門負責制”,在涉及多部門的事務中,明確一個主責部門統籌流程,其他部門配合。另外,應制定《跨部門合作指引》,規範文件遞交、反饋時限、爭議解決機制,並將流程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最後,在平臺建設方面,應實質性提升中葡商貿合作平臺功能。打造“澳門認證”體系,為葡語國家商品進入內地市場甚至全球市場提供質量保障和快速通關服務;利用建設橫琴的契機,組建葡語國家商品保稅倉儲和分撥中心,形成倉儲、加工、銷售產業鏈。同時要培養更多中葡雙語專業人才,為平臺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相信通過這些舉措,澳門必將在國家雙循環格局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實現經濟多元發展。

直選立法會議員鄭安庭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