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揭河南鎮平和田玉市場造假亂象 

假證書兩元可掃碼驗真 四人被控制
20/08/2025
2295
收藏
分享
假證書兩元可掃碼驗真 四人被控制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石佛寺鎮,被譽為中國最大的和田玉加工與交易集散地之一。然而,央視財經近日調查揭露,當地玉石市場暗藏一條完整的造假產業鏈,從假籽料、假鑑定證書到編造劇本式直播帶貨,亂象叢生。鎮平縣聯合調查組18日通報,已有四名涉嫌造假的直播主播及製作假證書人員被控制,涉事直播間已被關閉。

央視記者在石佛寺鎮榆樹莊市場走訪發現,在籽料批發區,多個攤位散發刺鼻化學藥劑氣味,顧客挑選時不得不戴上塑膠手套。攤主坦言,真正的和田玉籽料資源稀缺,不法商家便用青海料、韓料甚至阿富汗玉充數,經過化學染色與漂白處理後,偽裝成「高端籽料」。部分業內還流行所謂「拔猴毛」工藝,即透過漂白使低質玉料看似白淨如羊脂。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成本僅幾十元的阿富汗玉,配上「和田玉鑑定證書」後,便能在直播間賣出數十倍價格。

假鑑定證書半小時出爐

更令人震驚的是,「假鑑定」成為產業鏈核心一環。調查顯示,不法商家僅需半小時即可生成一張「鑑定證書」,每張成本僅兩元人民幣。證書出具機構名為「國石珠寶首飾檢驗檢測中心」,內容涵蓋顏色、質量、折射率、密度等專業參數,甚至能掃碼顯示鑑定結果。然而,這些機構多屬虛構,目的僅是欺騙消費者。

隨著電商直播興起,石佛寺鎮形成特殊的「走播」生態。主播手持強光手電,鏡頭前與攤主「激烈討價還價」,營造撿漏氛圍,實際上貨品與劇本早已安排妥當。一些主播用手勢暗示底價,觀眾誤以為低價入手「珍品」,實則掉入圈套。

謊稱療效誤導消費者

例如,一名主播鏡頭前以660元人民幣「砍下」一條手鏈,但實情是這條手鏈本就出自其自家貨源。另一直播間則安排員工扮作「外國客戶」,公司主管充當「翻譯」,假借急售之名營造搶購假象。更有甚者,部分直播間聲稱玉石具有「調理五臟六腑」「補血養身」等療效,專門針對中老年群體推銷,誤導消費者。

在央視報道後,澎湃新聞援引鎮平縣通報稱,縣政府第一時間成立聯合調查組,連夜展開調查取證。結果顯示,部分商家確實存在以次充好、製假售假的違法行為。目前,四名涉嫌造假的主播及製假人員已被控制,涉事直播間關閉。後續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持續開展玉器市場整治行動。

新疆和田玉因稀缺性與文化價值長期受到追捧,但仿冒亦層出不窮。專家指出,石佛寺鎮造假亂象不僅侵害消費者利益,也破壞行業信譽,呼籲監管部門加強市場監督、完善鑑定標準,從源頭打擊假料、假證書、假直播,切實維護市場秩序。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