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屍體經紀」遊走灰色地帶

粗暴切割遺體形同現代盜墓
04/09/2025
6225
收藏
分享
粗暴切割遺體形同現代盜墓
粗暴切割遺體形同現代盜墓

美國屍體捐贈產業正陷入輿論風暴。原本以「促進醫學教育與科研」為名的善舉,在缺乏嚴格監管下,逐漸演變為龐大的商業網絡。從家屬痛訴親人遺體遭粗暴分割,到屍體經紀人暗中牟利、屍塊出口數十國,這個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產業,被批評形同「現代盜墓」。在醫學需求與倫理爭議交織下,如何在保障尊嚴與科研之間找到平衡,成為美國社會無法迴避的難題。部分民眾因出於科學研究或教育目的,希望在死後捐出遺體。 (網絡圖片)

2009年,德州男子哈羅德•迪拉德(Harold Dillard)被診斷患上侵略性癌症,數週後入住安寧病房。臨終前,一家名為 Bio Care 的公司與其家屬接洽,承諾可將遺體提供醫師練習膝關節置換術,未使用的部分將火化並免費交還骨灰。家屬認為這能讓哈羅德「最後一次幫助他人」,於是同意捐贈。

然而數月後,噩耗傳來。女兒法索德(Farrah Fasold)接到警方通知,父親的頭顱竟在 Bio Care 倉庫中被發現。現場堆放超過 100 件來自 45 具遺體的屍塊,切割痕跡粗暴,疑似使用電鋸處理。她憶述:「我原以為父親的遺體會被妥善對待,如今卻夜夜夢見裝滿屍塊的巨大紅桶。」Bio Care 最終倒閉,但相關負責人並未受到檢控,因為當地法律並無明確規範。

法律漏洞催生龐大商業網絡

所謂「屍體經紀」正是在這樣的制度縫隙中壯大。美國《統一解剖捐贈法》禁止直接販售人體組織,卻允許企業對「處理」收取費用,變相留下牟利空間。這些公司通常從家屬手中取得遺體,再分割後轉售給醫學院、外科訓練中心或醫材公司,用於外科醫師培訓或人工關節、心臟起搏器等新技術測試。

路透社記者格羅(Brian Grow)2017 年的調查揭露,美國至少有25 家營利性屍體經紀公司,其中一家僅三年內就靠販售人體部位獲利1,250 萬美元。統計顯示,2011至2015年間,私人經紀人至少收取五萬具遺體,拆分成超過 18.2 萬個部位,甚至出口至50多個國家。部分殯儀館還會收取高額轉介費,每筆介紹可高達1,000美元。批評者形容,這種做法形同「現代盜墓」。美國「 屍體經紀人 」會在收取遺體後,將遺體切割成部位,然後再販售給醫學研究或醫材公司。 (網絡圖片)

家屬追訴無門 專家呼籲立法

對受害者家屬而言,法律模糊讓追訴幾乎不可能。法索德雖曾嘗試提告 Bio Care 老闆,但檢方因難以證明欺詐意圖而撤銷案件。她憤怒表示,父親本想做最後的貢獻,卻落得支離破碎的結局。

加州大學解剖捐贈計畫主管布蘭迪•施密特(Brandi Schmitt)則指出,屍體捐贈對醫學教育和科研不可或缺。該校去年接收 1,600 具全身捐贈,另有近 5 萬人已生前登記。她強調,若完全禁止捐贈,醫學院將面臨嚴重短缺,但同時也認為,營利模式容易扭曲「利他」的初衷,美國應仿效歐洲,全面禁止牟利,只允許收取必要成本。

英國《人體組織法》幾乎全面禁止人體買賣,日本與韓國則對遺體來源和用途有更嚴格規範。相比之下,美國的制度極為寬鬆,導致監管真空。學者珍妮•克利曼(Jenny Kleeman,《生命的代價》作者)提醒,若一夜之間取締,屍體供應將立即短缺,必須同時提升社會自願捐贈意識,才能避免醫學教育出現空窗。

此外,科技被視為潛在解方。2023 年,凱斯西儲大學成為少數完全以 VR 模型取代屍體的醫學院。教授馬克•葛瑞斯沃德(Mark Griswold)指出,虛擬三維圖譜能清楚呈現神經與血管結構,但承認仍無法完全替代真實操作經驗。

專家普遍認為,短期內,醫學教育與醫材研發仍難以脫離真實遺體。只要需求存在,圍繞營利、倫理與監管的爭議就不會消失。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