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製造業增加值達八萬億

我國已具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製造能力
09/09/2025
4660
收藏
分享
我國已具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製造能力

中國製造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關鍵節點。工信部在9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布會上透露,「十四五」期間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增量將達八萬億元,連續十五年保持全球第一,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裝備等新興產業快速「領跑」,中國正全方位推進新型工業化。

工信部部長李樂成指出,新興產業已成為增長的重要引擎。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去年產銷量已是2020年的9.5倍,光伏和風電裝備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全國已形成60多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並創建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他表示,未來產業加力「生根」。工信部系統謀劃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重點方向,累計部署了「揭榜掛帥」攻關任務100多項,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建設了63家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超導量子計算機、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驗證,激光製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到國際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具備從關鍵晶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腦機接口應用從醫療領域向教育、工業等領域拓展,生物製造技術在醫藥健康、日化美妝、綠色能源等行業廣泛應用。

人工智能成為此次發布會另一大焦點。副部長張雲明表示,政府將從「做強供給、做優應用、做大生態」三方面推動人工智能發展。他舉例稱,將加快高端算力晶片和多模態算法攻關,推動「人工智能+製造」轉型路線圖出台,並建設高水平開源社區與產業基金,推動AI在製造業的廣泛應用。他同時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取代部分重複性、危險性崗位,但也會創造大量新職業,政府將加強培訓和教育,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新型人才。

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全球領先

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的進展同樣引人關注。據介紹,「十四五」以來全國已培育340多家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設備超過一億台,服務企業近400萬家,覆蓋41個工業大類;同時建成7,000多家先進級與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中國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台/萬人,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均取得群體性突破。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副部長辛國斌用「更多見了、更好開了、貢獻更突出了」來總結。他指出,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僅140萬輛,2024年已達1,300 萬輛,銷量佔比由5.4%升至40.9%。車輛續航里程接近 500 公里,電池成本下降 30%,壽命延長 40%,充電速率提升三倍以上。2024 年新能源汽車消費總額超過兩萬億元,帶動整個產業鏈快速增長。

不過,他同時提醒,目前行業仍存在高端車規級晶片短板,以及非理性競爭現象較為突出,部分企業甚至陷入價格戰。這不僅壓縮利潤空間,也可能影響技術研發投入。他強調,未來將加快出台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專注核心技術突破,規範市場秩序,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展望未來,工信部表示,將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包括推動工業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實施打造新動能行動,並深化「兩化融合」,實現工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協同,從「物理疊加」邁向「化學反應」。同時,將加強開放合作,推動高端製造業「走出去」,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