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周一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多位金融監管高層集中回顧中國金融與資本市場在「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的發展成就。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指出,過去五年,中國股市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市場結構持續優化,科技創新企業快速崛起,投資者回報顯著增強,為「十五五」時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A股市場抗風險能力提升,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降至15.9%。 (網絡圖片)
吳清表示,「十四五」以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屬於科技企業或具備較高科技含量。目前A 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四分之一,已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及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市值排名前50位公司中,科技企業數量由「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反映科技產業在股市的地位快速上升。
「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抗風險能力提升,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降至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市場整體運行更加穩健。中長期資金持股比重不斷上升,截至今年8月底,持有A股流通市值已達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有助於平抑市場波動、提升長期投資價值。
投資者回報大幅提升
近五年,上市公司主動回饋投資者意識明顯增強。通過分紅、回購向股東派發的「紅包」合計達10.6萬億元,較「十三五」增長超過八成,金額相當於同期股票IPO與再融資總額的兩倍以上。吳清強調,資本市場已逐步形成以投資者利益為中心的良性生態。
吳清指出,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執法力度,對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追首惡」「懲幫凶」,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懲防體系,堅決破除造假「生態圈」。這不僅增強了市場法治化水平,也提升了投資者信心。
金融改革深化 服務實體更有力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股票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與債券市場共同構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金融業改革不斷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多層次股權融資渠道日益完善,對實體經濟尤其是科技創新與綠色轉型的支持力度顯著增強。
據介紹,過去五年,銀行業保險業累計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方式向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其中大量流向科研、製造與基礎設施領域。資本市場亦在支持中小科技企業融資方面展現出新活力,為創新驅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製造業大企業海外營收佔比持續提升,A股市場的開放度與國際化水準同步提高。外資持股比例保持穩定,境外機構投資者進一步融入中國市場。外匯局介紹,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長期穩定在三萬億美元以上,為市場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時,投資者結構逐步改善,機構投資者比重提升,市場理性化程度加強。綠色金融、數字金融快速發展,也為股市引入更多新型投資理念。
與會官員一致認為,「十四五」收官之際,中國股市已在韌性、創新與投資回報等方面實現跨越式提升。展望「十五五」,資本市場將持續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動能。
吳清強調,未來將繼續強化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推動股市在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風險、保護投資者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並在「十五五」期間邁向更加成熟、更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