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於10月18日在2025(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上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AI)用戶規模已達5.15億人,較2024年底增加2.66億人,半年增長達106.6%,普及率達36.5%,標誌着生成式AI應用正迅速滲透至各行各業與社會日常。
報告指出,生成式AI正成為中國社會新一輪科技普及浪潮的主角。40歲以下中青年佔用戶總數的74.6%,大專及以上學歷用戶佔37.5%,成為推動AI應用擴散的核心群體。自春節期間AI產品掀起全民關注以來,AI繪圖、文案生成、語音助手等功能的滲透速度明顯加快,AI已成為辦公、創作與學習的新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九成用戶首選國產大模型。隨着技術成熟與使用體驗提升,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智譜AI、商湯等國產大模型迅速佔據主導地位。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最常使用的產品調查發現,超過90%的用戶會首先選擇使用國產大模型。
報告統計,截至2025年8月,中國已有538款生成式AI服務完成備案,263款應用或功能通過登記,應用場景涵蓋智能搜索、內容創作、辦公助手、智能硬件等,並正加速滲透至農業、工業、科研與教育等領域。
產業鏈完善 AI專利全球居首
報告顯示,中國生成式AI發展不僅應用快速落地,產業體系亦日趨完整。目前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涉及晶片、算力、數據、平台與應用等環節。根據統計,截至2025年4月,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達157.6萬件,佔全球申請量38.58%,位居世界首位,顯示中國在全球AI創新競爭中具舉足輕重地位。
具身智能(Embodied AI)亦成為今年AI投融資新焦點。教育、醫療與線下服務等場景出現多項落地應用,機械人與感知型智能體正在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
「人工智能+」行動啟動
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AI應與製造、交通、醫療、教育、金融、農業等六大領域深度融合,智能終端與智能體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智能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極,推動AI技術普惠化與成果共享。
文件強調,要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加速AI在設計、生產、運營各環節落地應用,並提升全民AI素養,推動形成可複用的行業知識體系,打造智能經濟的基礎能力。
在政策與市場雙重推動下,生成式AI正全面滲透至金融、遊戲與工業等領域。
在金融業,招商證券表示,公司「天啟大模型」已於8月完成廣東省AI服務備案,並構建以AI為核心的財富管理生態,打造C端AI理財助手「招小顧」及內部AI研究助手「機智」。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生成式AI的用戶爆發與產業升級相輔相成,正推動人工智能由技術探索期邁向全面應用階段。從5億多用戶的日常使用到產業鏈的完善布局,生成式AI已不僅是科技話題,更是推動智能經濟的新引擎。未來數年,隨着政策落地與行業深化應用,中國有望在全球AI產業格局中繼續擴大領先優勢,邁向具體場景化與全民智能化的新階段。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