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日前隆重揭幕,以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經典歌劇《卡門》(Carmen)作為開幕節目,為整個音樂節揭開充滿戲劇張力與藝術深度的序幕。這部於1874年完成並於翌年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的作品,從最初的爭議到如今的傳世經典,早已成為全球演出次數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之一。經典歌劇《 卡門 》作為開幕節目點亮了第37屆澳門國際音樂節。 (文化局提供圖片)
本次澳門演出版本由蘇黎世歌劇院與巴黎喜歌劇院聯合製作,並邀請享譽歐洲的導演安德烈亞斯•賀莫奇(Andreas Homoki)執導。賀莫奇以大膽的舞台觀念打破傳統設定,將劇情置於三個不同歷史時段交錯的舞台語境中,透過多層時空敘事模糊了觀眾與演員、舞台與現實的界線。這種打破「第四面牆」的創新手法,使《卡門》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同時,煥發出嶄新的現代生命力,展現出對人性與命運的跨時代詮釋。
音樂部分由澳門樂團擔綱演奏,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及澳門少年合唱團參與合唱,以精準的節奏控制與厚實的音色層次,呈現出國際級的整體表現。指揮在處理比才筆下節奏與情感的拿捏上恰到好處,尤其在《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與《塞桂第亞舞曲》(Seguidilla)等段落中,帶出濃厚的西班牙異國情調與戲劇張力,使音樂在激情與哀愁之間完美游走。
詠嘆調情感爆發掀高潮
飾演女主角卡門的女中音奧德•艾斯特雷莫(Aude Extrémo)成為全場焦點。她以磁性嗓音與強烈舞台表現力,完美演繹出這位自由奔放、敢愛敢恨的吉卜賽女郎。她在《Habanera》一曲中以情感層次分明的表現,詮釋出卡門在自由與毀滅邊緣徘徊的複雜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與之對戲的男高音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飾演軍中下士唐•荷西(Don José),以內斂的咬字與情感漸進的演唱,呈現角色從溫柔至崩潰的心理變化。他在第三幕詠嘆調中的情感爆發更為全場掀起高潮,將人物悲劇命運刻畫得入木三分。
女高音瑪麗亞•高卡列娃(Maria Gaukareva)飾演的米卡拉(Micaëla),則象徵純潔與善良的力量。她演唱的詠嘆調《Je dis que rien ne m’épouvante》(我說的話你會聽)如一股清泉,在激情澎湃的戲劇氛圍中注入一絲憐憫與柔情,成為全劇最抒情的片段之一。低男中音迪米特里•切布利科夫(Dmitry Cheblykov)飾演的鬥牛士艾斯卡米奧(Escamillo)以渾厚嗓音詮釋《鬥牛士之歌》(Toreador Song),氣勢磅礡,贏得觀眾熱烈掌聲。
在音樂結構上,比才以節奏對比與旋律交錯貫穿全劇,從《 阿拉貢舞曲 》到《 紙牌三重唱 》皆展現作曲家高超的戲劇構思與管弦配置能力。舞台設計與燈光運用同樣出色,融合十九世紀西班牙色彩與現代抽象象徵,營造出既寫實又富寓意的舞台空間,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與情感共鳴。
整場演出從音樂表現、聲樂詮釋到導演視角,皆達到極高藝術水準。《 卡門 》以其熱情、悲劇與自由主題,再次證明了經典之所以歷久不衰的原因。這場開幕演出不僅為本屆音樂節奠定宏大藝術格局,也體現了澳門作為國際文化交流平台的活力與水準。對於樂迷與戲劇愛好者而言,《 卡門 》無疑是一場震撼視聽、值得細味回味的音樂盛宴。
《卡門》 以其熱情、悲劇與自由主題,再次證明了經典之所以歷久不衰的原因。(文化局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