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十一」黃金周長假期至昨(8)日結束,據旅遊局統計,首七日有105.5萬人次旅客訪澳,日均15萬人次,按年升7.4%,當中內地旅客日均有12.5萬人次、香港旅客日均1.5萬人次。旅客入境高峰在上周六(10月4日),共有19.1萬人次訪澳。旅客數量表現不俗,惟旅遊區商戶大嘆「旺丁唔旺財」,儘管各個旅遊景點出現人山人海景象,卻難掩消費乏力問題。不少餐飲業、零售業均反映生意大不如前。雖然今年黃金周旅客數量可觀,但不少商戶表示旅客消費力仍然疲弱,生意不如預期。 (林嘉欣攝)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與中秋相連,帶動旅客數字增長,首七天訪澳旅客有逾105萬人次。為更好地了解商戶營業情況,本報特與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進行訪問詳談。他表示,今年「十一」黃金周大三巴的人流的確是非常旺盛,但旅客消費力真的很差,甚至比今年「五一」期間還要差。這一點是很出乎意料,因為年初時,我們看到國內股市回暖,理論上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應該會更「疏爽」,但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只能用失望來形容。「不只是我的金店,身邊很多餐飲業、零售業的同行,包括關前街一帶的商戶,都反映生意大不如前。」
經濟環境影響旅客消費信心
對於造成這種「旺丁唔旺財」的核心原因,李卓君認為主要有兩大成因。第一是國內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大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了遊客的消費信心;第二是Z世代的消費模式改變,消費要求比以前更高,澳門有部分消費供給可能沒能及時跟上他們的需求,形成了明顯的落差。
行人專用區商戶生意兩極化
另一方面,關於關前後街首次試辦臨時行人專用區情況,李卓君直言,一開始確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行人專用區能聚集人氣,帶動消費,但結果事與願違。雖然如此,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有些「自帶流量」的特色餐飲或零售品牌,憑借自身的產品和口碑,確實做到了「奇門於市」,生意相對穩定。他指出,現在做生意,必須把產品質量、服務、衛生這幾樣基礎做好,還要學會在線上「做流量」。否則,在當下的市場環境里真的很難生存。儘管特區政府也一直在想辦法支援中小微企業,但消費群體的變化太快,商戶必須主動學習適應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有業界人士稱,現在做生意一定要懂「做流量」 ,才能做到 「奇門於市」 。(林嘉欣攝)
酒店業:黃金周度假村酒店爆滿
至於黃金周酒店入住率方面,酒店協會會長王淑欣昨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從區域分佈來看,金光大道沿線的休閒娛樂度假村酒店表現亮眼,整個黃金周都處於「爆滿」狀態;而舊區的酒店則出現激烈競爭的情況,但整體入住表現不及度假村酒店。酒店入住率高峰期為假期的第三日。
她指出,隨著「一簽多行」及「團進團出」等惠澳政策實施,便利旅客赴澳旅遊,但目前大多活動普遍集中在金光大道、大三巴等一帶,希望政府未來在塔石廣場、金蓮花廣場等舉辦更多活動,帶動人流及附近酒店入住率。她又稱,本澳酒店現時以內地客為主,希望政府未來持續加強拓展東南亞及外國市場,酒店業界亦會開展更多培訓,努力提升服務水平和素質。另外,展望本澳今年年底有多項盛事活動即將舉行,王淑欣預料酒店入住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