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三巴牌坊前遊人如織,每年有2,000萬遊客訪澳遊覽「世遺」景區。(盧嘉志攝,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2005年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澳門而言並非終點,而是開啟了長達二十年充滿挑戰的保護、管理和監測之旅。如何在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與促進城市現代化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澳門特區政府和市民共同面對的課題。這份挑戰不僅關乎對建築本身的維護,更涉及如何保留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生活氣息。
不止保護:從維修到活化
在申遺成功後的二十年裡,澳門在歷史遺產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澳門歷史城區包含大量中西融合的建築,從教堂、廟宇到民居,每一處的修復都需遵循嚴格的國際準則。同時,特區政府也開始推動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確保遺產得到科學且永續的管理。特區政府相繼出台了《文化遺產保護法》(澳門特區第11/2013號法律)和《城市規劃法》(澳門特區第12/2013號法律),均於2014年3月1日生效實施,為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為歷史城區建立了全面系統的法律保護框架。文化局與文化發展基金亦推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支持對歷史或文物建築進行檢查維護。
然而,單純的「保護」並不足以讓歷史城區延續生命力。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些古老的建築與現代生活「活化共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澳門政府推出了多項「活化」計劃。例如,中西藥局、鄭家大屋都是成功的活化案例,在文化局的支持下,於這些建築周邊增添文創空間、開辦藝術展覽、適度增加商業氣息,令其重新被賦予新的功能,而非僅僅作為「打卡」景點。遊人如織的福隆新街亦屬於特區政府六大歷史片區之一。 (新聞局資料圖片)
以人為本:重燃舊區活力
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源於生活在片區的人們。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進歷史片區活化工作,聯手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在保護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同時,推動文化保育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隨著旅遊業迅猛發展,澳門和全球許多旅遊名城一樣,面臨旅遊承載力的問題:人潮激增、旅遊區舖租飆漲,不斷擠壓原住居民的生活空間。對此,澳門社會各界從未停止探索——從控制人流到聯合社團激勵青年創業,力求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尋找平衡。
申遺二十年,是一場考驗城市智慧的長跑比賽,從單一「保護」走向多元「共生」,這條路並不輕鬆。未來,澳門仍須不斷在歷史文化傳承與城市及社區發展之間權衡前行。唯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讓世界遺產真正永續生存。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郭旃所著之《「歷史性城市景觀」視野中的「澳門歷史城區」世界遺產——申遺成功十週年的回顧與期待》,刊於《RC文化雜誌》2015年夏季刊,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