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館,是城市發展理念最直觀的物質載體。在澳門這座獨特的城市,體育空間的進化史,恰恰勾勒出其經濟結構和社會重心從單一到多元的深刻變遷。從昔日為博彩業及菁英階層服務的專屬賽場,到如今遍佈社區、設施現代化的全民體育中心,澳門的體育產業經歷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轉型。
1983年落成啟用的望廈體育館經過重建,更名為 「望廈體育中心」 ,於2021年12月開放給公眾使用。(體育局資料圖片)
博彩時代的舊場館:「娛樂至上」商業驅動
在澳門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少數大型的體育場地與博彩娛樂業緊密相連,體育賽事往往作為吸引遊客、帶動競投的附屬產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已經停運的逸園賽狗場以及早期位於黑沙環的馬場。這些場所從設計伊始,其核心功能即是服務於觀賞性、娛樂性和博彩業的需求。雖然它們曾是澳門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滿足了民眾的娛樂需求,但這些設施卻極少對普通市民開放,也未能推動普及性的全民體育鍛鍊。在那個時代,體育設施的空間資源,被嚴格地限制在特定的經濟範疇內,廣大市民的健身需求往往被忽視。這種「精英式」或「博彩附屬式」的體育空間,是澳門經濟結構單一化歷史階段的鮮明印記。
曾經是澳門體育地標的黑沙環馬場,於1927年3月由“ 澳門萬國賽馬體育會 ”舉辦首場賽事。(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以人為本的新場館:全民健身 賽事增值
回歸後,澳門體育場館建設迎來質的飛躍。特區政府大力推行「體育惠民」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體育場館的供給和用途。全新的體育設施建設理念,是將體育空間歸還給市民。以望廈體育中心為例,它成功地在人口密集的舊區內,利用有限的空間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多功能體育綜合體。同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等大型綜合體,更兼具舉辦國際賽事與服務市民的雙重功能。這些場館通過承辦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澳門國際馬拉松等賽事,成功打造「體育+旅遊」產業模式,實現了從消費場館到生產經濟價值的轉變。
2022年體育局曾委託澳門大學進行澳門體育場地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澳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17年的1.34平方米上升至1.53平方米,增幅約14.2%。超過之前五年澳門的人口增長率(3.4%)。
在寸土寸金的澳門,如何平衡有限的土地資源与多元的发展需求,是城市治理的核心課題。體育場館功能的演變,直接帶動了澳門體育產業價值鏈的重構——從單純的博彩消費,延伸至賽事經濟、健身服務、體育旅遊等多元價值創造。展望未來,隨著十五運會場館的投入使用,相信澳門體育場館將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與體育產業的有機融合,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場持續進行的場館革命,正是澳門體育產業走向成熟、以獨特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見證。
區政府今年公布,原逸園狗場及蓮峰體育中心地段將改建為市民運動公園,將於2026年首季動工。(市政署圖片)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新聞—2022澳門體育場地調查新聞發布會今舉行」,體育局,發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