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自上海出征,開啟長達8萬海浬的遠航征程。此次任務由自然資源部組織,將穿越赤道與「咆哮西風帶」,前往南極開展多項前沿科學研究與技術驗證,標誌著中國在極地考察領域邁入新階段。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表示,本次考察是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舉措,旨在「不斷提升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的能力」,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貢獻。
深冰層科學取樣首度啟動
考察隊將首次在南極內陸冰層開展深層湖泊鑽探試驗,計劃使用國產熱水鑽和熱融鑽系統,在逾3,000米冰層中實施潔淨取樣。首席科學家魏福海指出,南極冰下湖環境極端,蘊藏重要的冰蓋與氣候變遷資訊,研究其沉積與生命演化對全球氣候科學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科考隊還將在阿蒙森海、羅斯海等海域進行長序列觀測,研究氣候變化對南大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獲取高精度環境監測數據。
秦嶺站智聯升級 推動綠色運行
今年2月啟用的秦嶺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地區的科考空白。此次考察將進一步完善科研棟、通信網絡及新能源系統。站長王焘表示,團隊將持續驗證海水淡化、風光發電等國產設備的穩定性與適應性。
秦嶺站首次應用「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系統」,每年可節省逾百噸燃料,即使在極夜無風無光的情況下,也能維持約2.5小時純綠色供電。中鐵建工集團項目經理鄭迪指出,今年將建設智慧倉儲與安消一體化管理系統,藉由極地機器人與智能平台實現物資全流程無人化管理,效率提升達40%。
國產裝備集體亮相
隨著「雪龍」「雪龍2」破冰船雙船同行,以及「雪鷹」飛機在極地執行任務,中國自主研發的多型裝備將迎來實戰考驗。今年,「雪豹」6×6輪式載具與THT550全液壓牽引設備將於現場驗證,同時自動觀測、衛星遙感及磷蝦監測等新技術亦將應用於南極科研任務,展現中國裝備在極地環境下的可靠性能。
此次考察共有來自國內80餘家單位的500餘名隊員,並邀請來自泰國、智利、葡萄牙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共同參與。多國合作體現中國積極履行《南極條約》義務,並在南極國際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龍威指出,本次任務由「雪龍」號與「雪龍2」號共同保障,預計2026年5月返航。這場跨越冰洋的遠征,將為人類探索極地、認識地球氣候變遷與生命起源再添關鍵篇章,也彰顯中國在極地科學研究與綠色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