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在暫停九個月後重啟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釋出穩定市場流動性與收益率曲線的信號。根據央行11月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10月人民銀行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國債200億元,並未進行拋售操作,為今年以來首次啟動此類現券交易。
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上週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已明確表示,考慮到當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央行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此次操作意味政策層面將重新利用國債現券買賣作為常規流動性管理工具,靈活調節基礎貨幣供應。
央行指出,買入國債等同於向市場投放流動性,而賣出則回籠資金。自2024年8月央行時隔12年重啟現券買賣以來,曾於去年底階段性買入最高達3,000億元,但今年1月起因市場需求旺盛、國債收益率過度下行而暫停操作。如今恢復的200億元規模被視為「試水」性質,遠低於此前月均千億元的投放水平。
債市長期利率下行是央行重新出手的重要背景。2023年以來,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累計下降約130個基點,2025年初一度跌破1.6%,為歷史低點。雖然近期出現回升,但截至10月底仍僅為1.74%,低於年初水準。收益率下行反映市場避險情緒濃厚、資金缺乏高收益標的,投資者對長債需求強勁。央行此時重啟現券操作,被視為希望透過市場化調節手段維持利率曲線穩定,防止長端收益率過度壓縮。
靈活開展雙向操作
潘功勝此前強調,央行將根據基礎貨幣需求、債券市場供求與收益率曲線形態變化,靈活開展雙向操作,保障貨幣政策傳導順暢及金融市場穩定。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顯示央行更傾向於「精準調節」而非全面寬鬆,強化逆週期調控的靈活性。
除國債現券外,央行10月亦加大買斷式逆回購力度。數據顯示,當月通過該工具投放17,000億元、回籠13,000億元,淨投放4,000億元,為自2025年6月以來單月最高。11月4日央行並宣布,將於11月5日再度開展7,000億元、為期三個月的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採用固定數量與多重價位中標方式,以進一步平衡季末流動性。
買斷式逆回購自2024年10月啟用以來,已成為央行重要的中期流動性管理工具。其回購標的涵蓋國債、地方政府債、金融債與公司信用債,期限不超過一年。相比傳統7天或14天的短期逆回購,該工具更能穩定中期資金預期。
短期流動性仍偏緊
然而,短期流動性仍呈偏緊走勢。10月短期逆回購操作淨回籠5,953億元,創近半年新高,顯示央行在局部收緊資金面。同月,中期借貸便利(MLF)淨投放2,000億元,但常備借貸便利(SLF)與抵押補充貸款(PSL)均為淨回籠,規模合計79億元。其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投放2,827億元、回籠3,000億元,總體淨回籠173億元。
綜合各項工具,10月央行合計淨回籠流動性305億元。市場分析指出,這反映出央行在「穩貨幣、控風險」的框架下,採取「小步慢行」式操作策略,既維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又避免過度寬鬆推高杠杆與資產泡沫。
隨著年底臨近,市場預期央行將持續運用買斷式逆回購與現券交易組合調節,保持市場資金平衡,同時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營造穩定的金融環境。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