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澳門西望洋扶輪社舉辦中日關係史講座
10/11/2025
4913
收藏
分享
澳門西望洋扶輪社舉辦中日關係史講座
澳門西望洋扶輪社舉辦中日關係史講座

澳門西望洋扶輪社於(6)日下午在黑沙環浸信中學舉辦「中日關係史講座 ——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匯集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學者,從歷史學、心理學雙重維度剖析中日關係史,引導公眾銘史鑒今、奮發自強。

活動邀請澳門科技大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歷史學博士李業飛、澳門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心理學博士柳蘊瑜擔任主講嘉賓,西望洋扶輪社現屆社長劉百球、創社社長劉擎雲,該社多位社員、扶少團,浸信中學主任李天文及學生近百人出席,反應熱烈。

李業飛在講座中以時間為軸,清晰梳理中日關係核心脈絡:從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擴張野心逐步膨脹開始,相繼通過 1874年侵台、1879年吞併琉球、1895年甲午戰爭割佔台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大規模侵華序幕,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李業飛指出,儘管當時澳門處於葡萄牙殖民管治下的“中立地區”,但澳門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抗日的十四年里,澳門各界掀起強烈救亡熱潮,救亡賑難社團相繼成立,體現了澳門人踐行“道義所關,無分畛域”的國際主義精神。澳門同胞在抗戰中展現的「不分黨派種族、共赴國難」的統戰經驗與「血濃於水、共濟相扶」的民族情懷,是愛國愛澳精神的重要源頭,值得永遠傳承。

李業飛強調,通過重温澳門在抗戰14年的血涙記憶,就是為了讓澳人更深入理解“以史為鑒而非以史為仇”。珍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底色,更是我們傳承給後代的重要精神財富。

柳蘊瑜對引申生死教育與心態調節的提問聚焦兩大方向:其一,結合抗戰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探討如何藉由這段歷史引導年輕人理解生死教育的價值;其二,針對觀眾因歷史苦難片段產生消極心態的現象,詢問具體心理調節方法,助力大眾理性看待歷史苦難、珍惜當下和平。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