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及大賽車熱潮過後

如何撐起「體育之城」 ?
11/11/2025
4072
收藏
分享
如何撐起「體育之城」 ?
如何撐起「體育之城」 ?

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及第72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即將舉辦,澳門體育經濟迎來短期消費高峰。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指出,有數據顯示,全運會期間澳門、香港及廣州的酒店搜索率環比大幅提升,觀賽旅客帶動了當地酒店、餐飲、零售等相關產業發展,但提醒體育經濟在長遠發展中可能會面臨可持續性不足、硬件設施缺乏等問題,需特區政府關注。

全運會及大賽車兩大盛事效應疊加,將澳門的體育盛事熱潮推向新高度。圖為澳門居民在議事亭前地觀看全運會開幕式直播。 (新華社圖片)

日前,統計暨普查局公佈今年首三季旅客消費調查,當中提及按主要客源地統計,第三季中國內地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2,123元)按年減少5.0%,香港特區(1,063元)及台灣地區(2,335 元)的旅客人均消費則分別上升0.1%及9.8%。國際旅客人均消費(2,261元)同比增加3.3%,當中東北亞的韓國(2,460元)旅客之人均消費上升2.4%,日本(1,939元)的則下跌0.6%;而東南亞的新加坡(3,921元)、泰國(3,306元)及馬來西亞(2,548元)旅客之人均消費分別錄得14.0%、11.9%及22.4%升幅。按來澳主要目的統計,第三季以來澳參加會展(4,488元)和觀看演出/賽事(3,324元)的旅客人均消費較高。

大賽事顯著拉動澳門經濟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來澳觀看演出、賽事的旅客人均消費較高。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全運會和大賽車受關注程度高,相信這些大型賽事的舉辦對澳門經濟的帶動作用非常顯著。與此同時,政府還同步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旅客的參與體驗,讓澳門整個城市的消費氛圍都變得非常濃厚。

儘管如此,葛萬金提出了自己的隱憂,他直言全運會和大賽車結束後,還有沒有其他的體育賽事能夠支撐起這個「體育之城」?雖然有些在澳門舉辦的體育項目是國際賽事的形式,但實際上分量不夠,例如一些桌球比賽、網球比賽是由一些國際機構主辦,惟入場觀看的觀眾並不多。故此,希望政府能關注及分析未來應該舉辦甚麼項目賽事,讓澳門體育有更好的發展,同時亦能刺激旅遊業或者增加博彩業的收入,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硬件設施缺乏制約體育經濟

另一方面,他又提到硬件設施缺乏的問題同樣制約著澳門體育經濟的發展。目前澳門缺乏能夠容納兩、三萬名觀眾的大型室內體育館,而現有的戶外場地易受天氣影響。相比之下,現在內地有部分民間業餘足球比賽能吸引六萬餘人現場觀看,其完備的場地設施直接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全面增長,無論是酒店、飲食、消費,甚至紀念品都有好大的收益,這一模式值得澳門借鑒。

因此,想要體育競技可持續發展,葛萬金認為兩點因素最重要,第一是澳門能不能夠持續舉辦大型的國際賽事,這不單止要講能力,還要講競爭力;第二是是有沒有足夠的體育場地,特別是舉辦大型比賽的場地,來吸引國際賽事落戶。建議政府在體育發展上應要有長遠的規劃,興建一個大型室內體育館,這樣無論是進行體育比賽、演唱會、舉辦大型活動都可以有固定的地方,不怕風吹雨打。

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建議特區政府在體育發展上要有長遠規劃。(互聯網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