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抗生素肉說不
15/03/2016
34191
收藏
分享
齊向抗生素肉說不
齊向抗生素肉說不

今天是「世界消費者權益日」,國際消費者聯會為喚起全球關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問題,故將今年主題定為「Antibioticsoff the menu(從餐牌中剔除抗生素)」,並且透過世界各地消保組織,包括澳門消費者委員會,呼籲餐飲集團及業界停售以抗生素飼養的禽畜。

抗生素明明是用作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究竟它是如何與食物扯上關係?又如何產生抗藥基因?

第一隻抗生素「盤尼西林」在上世紀1928年由英國微生物學家佛萊明發現,其後經過多番努力研製出高純度「盤尼西林」,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抗生素大派用場,挽救了數以萬計因傷受細菌感染士兵的生命。不過,抗生素亦同時被用在禽畜身上,有農民發現禽畜使用抗生素後,不論母雞生蛋數量、乳牛擠出奶汁,以至初生小豬存活率,均大大提高,於是數十年間,農業使用抗生素情況與日俱增,目前全球有超過半數的抗生素用於農業,主要催谷生長及預防疾病,據估計,2010年農業使用抗生素有63,200噸,估計至2030年增至105,600噸。

當禽畜被使用抗生素後,細菌會在禽畜的腸道產生抗藥性,成為超級細菌,當人類長期食用有關禽畜,會將抗生素抗藥性傳人,影響健康。

根據資料,內地農民在禽畜身上使用抗生素情況最嚴重,其餘美國、巴西、印度及德國亦常見,其中豬隻是最常見使用抗生素的禽畜,估計全球每公斤豬肉便含172 毫克抗生素,另外,「喹烯酮」是較常用於禽畜的抗生素,它在內地每公斤只售一元人民幣,成本低自然吸引農民廣泛使用。

奈何自上世紀1928 年第一隻抗生素發現至1987年這60年間,人類一共找到接近30種的抗生素,惟其後30年至今,再也沒有研製出新品種抗生素了,除因研發新品種抗生素一般需時十年外,另一原因是它的對手「抗藥性超級細菌」,只需兩年就可能出現。

目前,抗生素「多粘菌素(Colistin)」已是我們治療細菌感染最後防線,但去年11月英國醫學期刊《刺針》(Lancet)發表文章指,一種名為「MCR-1」的惡菌基因或已在南中國食用動物上廣泛被傳播, 它具高抗藥威力, 連「多粘菌素」也對它無效,面對嚴峻公眾衛生問題,我們必須齊向抗生素肉說不。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