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氹仔告利雅施利華街街口天后宮東南對開數十米處,矗立著一座大約3米高的大石,當地人稱其為「天后宮稅地石」。稅地石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中後期。當時,因廣州實行「一口通商」政策,以及澳門內港因淤積而變得擁擠,氹仔成為了許多大型商船停泊和進行貿易的重要地點。稅地石便成為了這些商船繳納稅款的標誌性界線,每當船隻駛過此處,便須按規納稅。
斗轉星移,隨著填海造地,昔日港灣已變成陸地,稅地石也從水中稅關變成了陸上的歷史遺跡。如今,它依然靜臥於原處,默默訴說著氹仔昔日的興盛,以及澳門作為海濱城市,貿易與文化交融的過往。
稅地石上刻有「海鏡」及「天后宮稅地石」等文字。
(圖源自張卓夫:《澳門海島石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基金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