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Laurel 定喺 Yanny

引爆網絡大論戰
21/05/2018
28915
收藏
分享
引爆網絡大論戰
引爆網絡大論戰
引爆網絡大論戰
引爆網絡大論戰
引爆網絡大論戰
引爆網絡大論戰
引爆網絡大論戰

早前在網路瘋狂的「連衣裙是藍黑色還是白金色」、「不知道是在上樓還是下樓的貓咪」、還有疑似會發出聲音的GIF圖檔」等等有趣的測試近日網絡上又再出現一個新測試,給你一段音檔,但聽到的究竟是「Yanny」還是「Laurel」!

5月11日,一名美國喬治亞州的高中生黑澤爾(Katie Hetzel)正在寫文學課的作業時,她到單字網站搜尋「laurel」(編註)的字義與發音時,卻只聽到了「yanny」的聲音。而後黑澤爾把這個音檔錄下放到Instagram的限時動態上,並寫到:「我問了班上的同學(聽到了什麼),結果大家的看法分歧。」而這則動態很快就隨著網友的意見僵持不下,逐漸擴散到社交網上引起熱議。

所以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歧呢?目前最廣泛的說法是聲音的頻率所致。如果以時頻譜(Spectrogram)來看,就會發現「laurel」的發音頻率偏低,「yanny」的音頻則是偏高。而單字網站上「laurel」的發音可能剛好介於兩種頻率之間。

但明明是同一個音檔,為什麼不同人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關於這個解釋則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年紀因素。隨著年紀增長,人們會逐漸聽不到高頻的聲音,所以相信年輕族群會比較容易聽到「yanny」。不過也有人認為,使用者當下所使用的耳機、設備,所處的環境,都會對聲音的頻率產生影響,甚至當「laurel的發音檔」被二次、三次轉傳到網路上時,早就已經失真。因此以頻率來說,我們可以說它既不是「100%的laurel」,也不是「100%的yanny」,那是什麼在最後決定了我們聽到的內容呢?答案很簡單:大腦。

其實所謂「聽覺」只是感知到聲音,而真正要理解我們聽到了什麼,則是有賴於大腦的運作。以這次的「laurel發音檔」來說,在缺乏前後文推測、發音又難以辨別出差異的情況下,大腦就會根據人們預期會聽到什麼,以及他們過去曾經聽到的類似聲音作出判斷。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