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爛路」陷入惡性循環

北諮委冀修法監管加大投入
08/04/2016
15167
收藏
分享
北諮委冀修法監管加大投入
北諮委冀修法監管加大投入

澳門地少車多,路面承載力「爆錶」。昨日在北區社會服務諮詢委員會上,委員陳德勝在議程前發言中指出,很多公共道路損壞嚴重,更經常「補完又爛、爛完又補」,陷入惡性循環,影響道路使用者安全。他質疑原因在於現時道路維修,沒有法律規範,加之預算或不夠用,令質素下降,期望當局日後修法時,加入法律條文規範,並建立交通流量數據庫,令修補時有科學依據,提升修補工程的質量。

北諮委陳德勝批評本澳路面「補完又爛、爛完再補」,備受市民詬病。(林少洪攝)

陳德勝指出,當局雖然經常就損毀路面進行維護,甚至重複補修,但最終不少道路,損毀頻率依然十分高。曾有專業人士指出,道路設計和修補,是一個科學的過程,需要充分考慮汽車流量、鋪路材料、地質特性等因素,只有選出最適合、性價比最高的方案,才能確保道路在使用壽命內不發生損壞;反之,道路則可能損壞頻繁。

不少道路坑坑窪窪,往往是「補完又爛、爛完再補」,路面的坑洞和裂縫容易導致駕駛者發生意外。(林少洪攝)

他說, 澳門現時道路設計和維修,並沒有法律規範,雖然有指引,但不具有強制性,業界也未必跟隨,多數都是按照過去經驗,或以前的車流量數據而定,故此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另外,他又質疑,目前澳門的路面及地下維修均歸民政總署負責,而現時每年的道路維修預算,只得約1,000萬元,反觀其他活動,如花車巡遊,動輒亦需數百萬。他認為,如預算有限就可能容易出現將價就貨,降低標準,導致路面補完又爛、爛完又補。

他建議,政府應當盡快填補法律空白,在修訂《都市建築總章程》時,加入道路設計條文,規範鋪路做法;同時,建立本澳道路和交通流量數據庫,方便道路設計,修補時有科學數據可依;另外,加大在道路維修上投放的公帑,提升鋪路的質素。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