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治水不見落實

工程師再提海洋平台
31/08/2018
31752
收藏
分享
工程師再提海洋平台
工程師再提海洋平台
工程師再提海洋平台
工程師再提海洋平台

不管是幾年一遇的颱風、如期而至的大潮、或不測風雲的暴雨,內港都擺脫不了水浸的命運。街總昨(30)日在下環社區中心舉辦「浸!浸!浸!內港水患何時治」街坊論壇,針對內港水患問題邀請專家、議員共商解方。曾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工程師黃燦光,再度提出「海洋平台」倡議,建議政府在內港建設向外延伸的多功能平台,不但有2.5米高的擋水牆,平台下亦可設置蓄洪箱,平台上則可作為新車道,目前有關方案已提交當局參考。

工程師黃燦光再次建議,在內港興建闊15米至20米的「海洋平台」,設2.5米高防洪牆。 (設計圖片)

內港一帶是本澳的低漥地區之一,即使在「天鴿」風災前,治水問題也是「年年有人提」。早在2010年,當時民政總署就提出要在內港興建收集雨水的下水道和雨水泵房,並建造防止海水倒灌的設施;2012年,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曾誇下海口,表示將設計一個「防洪標準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風暴潮、20年一遇的24小時暴雨不會成災」的「最佳方案」。而如今2018年都過了八個月,內港照樣水浸,所謂治水仍然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居住在當地的街坊昨日在論壇上表示,每當天文大潮到來,內港就會水浸,情況多年來一直無法根治,若遇到颱風更是人心惶惶、聞風色變,呼籲政府盡快落實有效防治水患的方案。

何潤生促政府急居民所急

出席論壇的立法會議員何潤生表示,有關部門雖然在「天鴿」風災後作出治水規劃,以及提出民防措施應對內港一帶水浸問題,包括在內港灣仔水道興建擋潮閘、媽閣航海學校至林茂塘海港樓興建1.5米高防洪牆,以及內港建與水泵房、集水涵箱渠等,但全都沒有落實時間表,他促請政府加快效率,急居民所急。

工程師:比政府方案有效

去年「天鴿」風災過後, 曾提出「海洋平台」方案的工程師黃燦光,昨日亦在論壇上提出防治水患的方案,他建議在內港現有碼頭上,建設向外延伸15至20米的「海洋平台」,平台上建設高2.5米的擋水牆,平台則作為新車道,平台下設置大型蓄洪箱,並建議把連接碼頭和蓄洪箱的水域填平,擴大土地。他認為,在海上作業不會對內港交通造成太大壓力,有關工程方案需要三至五年興建,他已將計劃遞交相關部門參考,相信該方案較政府提出的擋潮閘方案更能有效解決水患問題。

黃燦光工程師

黃燦光提出的方案建議在平台下建設巨型蓄洪箱防澇,上方供車輛通行。(袁金秀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