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

以港澳廣深為核心引擎 2035建成創新經濟體
19/02/2019
31684
收藏
分享
以港澳廣深為核心引擎 2035建成創新經濟體
以港澳廣深為核心引擎 2035建成創新經濟體

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昨(18)日正式出台,明確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九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劃分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範圍,並制定了大灣區具體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戰略定位等,提出要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支持澳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作為核心引擎,爭取至2022年形成世界級城市群基本框架;2035年成為以創新為主要支撑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全文共計約27,000字,分為11個章節,涵蓋灣區發展各個面向。

創新驅動 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

對於大灣區的願景,《綱要》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發展更加協調,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創新能力突出,國際一流灣區與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撑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澳門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綱要》提出,堅持極點帶動、軸帶支撑、輻射周邊的發展模式,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作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其中香港繼續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而本澳則繼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至於廣州與深圳,則分別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及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以及經濟特區、經濟中心城市與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

研究探索澳珠跨境金融示範區

創新是灣區城市的共同目標,《綱要》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香港、澳門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吸引與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先進服務業,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中葡基金總部落戶澳門的優勢,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並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務平台。支持澳門加快建設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支持澳門培育一批具國際影響力的會議展覽品牌。

在澳成立大灣區城市旅遊合作聯盟

《綱要》亦提出建設休閒灣區,強調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在澳門成立大灣區城市旅遊合作聯盟,推進粵港澳共享區域旅遊資源,構建大灣區旅遊品牌,研發具有創意的旅遊產品,共同拓展旅遊客源市場,推動旅遊休閒提質升級。支持澳門與鄰近城市探索發展國際遊艇旅遊,合作開發跨境旅遊產品,發展面向國際的郵輪市場。促進濱海旅遊業高品質發展,加快「海洋-海島-海岸」旅遊立體開發,並探索開通澳門與鄰近城市、島嶼的旅遊路線。

一分部署 九分落實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昨日就貫徹綱要發表講話,強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將積極履行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會同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抓緊抓實做好各項任務,推動規劃藍圖中的各項美好願景落到實處,歡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增進粵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為扎實推進高品質發展的示範。

特首:擔當時代使命 融入發展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題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擔當澳門時代使命》的署名文章,強調規劃綱要出台是國家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決策宣示,體現了中央和國家的決心和自信,宣告中國又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崔世安稱,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中的定位,表明了澳門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這既是一種肯定、期待和歷史性機遇,同時也是一種責任和挑戰。要乘祖國繁榮發展的大勢,借助《綱要》帶來的春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擔當澳門時代使命,與廣大居民一起盡最大的努力,以優異的工作成績,迎接國慶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 周年。

崔世安將於本月21日率澳門特區代表團前往香港出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澳門特別行政區代表團約50人,包括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以及行政會委員廖澤雲、馬有禮、鄭志強、陳明金、何雪卿、林金城和陳澤武;政府官員有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柯嵐、新聞局局長陳致平、禮賓公關外事辦公室主任李月梅、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高等教育局局長蘇朝暉、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經濟局局長戴建業、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另外還有澳區全國人大和政協代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