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而和——穆斯林在澳門的故事
04/07/2025
20038
收藏
分享
不同而和——穆斯林在澳門的故事

澳門開埠後成為國際重要商港。中葡交流數百年的同時,不同國家、種族、信仰的人士曾在澳門留下足印,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便是其中之一。

據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所著《澳門編年史》中提到,1888年10月2日,以卡薩姆·穆薩(Cassam Moosa)為首的一批居住澳門的穆斯林向澳門政府申請,要求免費批給他們一幅土地建清真寺,後來穆斯林社團利用港務局附近的一幅土地建起了一間臨時性的清真寺,政府還給予了400澳門元的補助。

另外,學者劉梓琳於《多元文化和本土化的交織:以澳門穆斯林的歷史發展為例》中亦提到,卡薩姆·穆薩於19世紀來澳從事貿易業務,1880 年在龍嵩正街成立架深洋行,架深正是卡薩姆的中文粵語譯名。時至今日,架深洋行仍在營業。穆薩的長子、在澳門出生的Omar Cassim Moosa則於1970年在澳門伊斯蘭教墳場下葬。包括穆薩家族在內的一些穆斯林家族,經歷多代,已成為澳門街坊的一部分,對澳門的建設做出了諸多貢獻。其中有很多人,選擇了澳門作為他們生命故事的最終歸宿,並安葬於澳門伊斯蘭墳場。

龍嵩正街早期聚集了來自印度、非洲等地的商人與勞工,可謂名副其實的文化熔爐。

(春田教育協進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