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屆亞運會中,澳門代表團中有三隊要在巨港比賽,當中保齡球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教練姚文友眼中,這並不是大問題,更表示:「到哪裡比賽都一樣,最重要是比賽前熟習油程,到現場再熟習球道。過去的經驗所知,事前公布的油程,與現場所見真實的布置,一般都只有六至七成作實。」
油程(個別地區程油道)亦即保齡球道「上油」的花款,以不同長短厚薄,拚出不同的圖案各有名堂,完全影響保齡球靠邊走?又或是往前去?賽前各國會收到大會比賽用油程名稱,自行訓練。
而另一樣影響賽果的,便是球員所用的專屬保齡球,一般專業選手都會訂造適合自己手形、打法、重量的球。以澳門隊為例,訂造以陶瓷芯外包橡膠的專用球,每個大約2,000澳門元,重量規定為比賽規限的11至16磅之間,每場比賽每人帶六個,約參加三個賽事便有損耗需要更新。
「一人最多可以帶六個球,已經一個大箱。我們一般兩個人帶一喼行李,衣服可以帶少一點。18日出發,28日回澳門。三人賽每一日有三盤波,今屆我們六男六女,將會參加三人賽、六人賽、大師賽(總計之前兩項賽事前16名)。」姚文友說。
姚教練又指出,現今的技術上以練好補中為主,穩陣的正手打法是主流,曾經一度流行的「飛碟」因為變數多,現在較少人會用。不過他補充:「保齡吸引人之處,就是好易會爆冷。」
除了技術,心理狀態、體能對保齡球員亦相當重要。「很多時一個下午打三至六盤波,動輒三個小時左右,除了保持體力,還要精神上高度集中。」為此澳門隊平日除了練波,更要練體能器械,以保持精神和體能上的高度集中。
在近三場大賽,姚文友發現澳門選手很慢熱:「他們在一個比賽中要較長時間才能揣摩到如何打。舉例你可以看到林素瓊打得愈來愈好,在香港其實都有機會,但她壓力大便最後有點緊張。」
「老實說,以近三次賽事來計,女的林素瓊及蘇詠思,她們發揮都比較好;男子就是馬世衡和李得文二人表現比較好。」按分數計,姚教練指澳門隊仍有機會名列前矛。「每個國家只能有兩名選手進入大師賽,那怕是再強的隊伍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