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前(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講話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方向和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習近平強調,五四運動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他引用孫中山的話指出,背叛國家和欺騙國家的人,在世界上很丟臉也沒有立足之地,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熱愛偉大祖國,聽黨話、跟黨走,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鬥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 (新華社圖片)
如同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也被視為中國人思想解放的契機。在許多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訪問中國的西方學者眼中,都對中國知識分子追求新文化的狂熱感到印象深刻。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在《亞洲》雜誌上撰文,指「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的未來奠定最牢固的希望基礎」。「五四運動」作為中國的啟蒙運動,吸引大量外國學者分析研究,在「五四」百周年前夕,包括以色列、印度都舉辦研討會重新審視「五四運動」的各個面向。 其中,美國漢學家舒衡哲(Vera Schwarcz)(圓圖)在過去的40多年來致力於「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史的研究,其著作及對「五四運動」的見解享譽中外。她曾在上世紀80年代與數十位「五四」一代的知識分子進行深入訪談,對「五四運動」充滿深厚的情感。 將愛與思想融入生活實踐舒衡哲早前接受本報電郵訪問,談到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舒衡哲反問,「難道不是所有學生都是青年嗎?」而這也是陳獨秀與高一涵在1916年將《青年》雜誌改名《新青年》的一問,他們看見大部分學生雖然年輕,但思想習慣卻老邁過時,因此熾烈地懇求真正「年輕」的青年湧現。羅家倫、傅斯年於1919年創辦新潮社,就是對此最好的回應。 對於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舒衡哲對當時更年輕的一代,如顧頡剛、傅斯年、陳衡哲及張申府等人印象更為深刻,因為他們努力為中國帶來新理念、新語言,並將愛與思想融入個人生活實踐。舒衡哲說,回顧「五四」歷史,這些知識分子每個人都很重要,同時也背負了許多遺憾。 舒衡哲說,當時有一種信念,即個人和公共理想應融為一體,如何愛別人、撫養孩子與待人接物,與黨派的政治理想同等重要。「女人剪掉頭髮既是個人私事,也是公共和政治的一部分,年輕男女自主選擇戀愛對象也是如此」,舒衡哲說。 「自覺」是五四核心精神「五四」以後,中國有史以來首次有了重要的新學科,如心理學、歷史、化學和生物學等,而推動學術研究的理念,也不再是為了追求政府公職及個人聲譽,這是「五四」時期的重要貢獻。她認為,「民主」與「科學」更像是口號式宣傳,但未得到真正理解,她更傾向將「自覺」視作「五四運動」的核心精神。因為它代表人們努力去挖掘個人自我,並從自我中尋求實現個人和公共生活方面煥然一新的勇氣,「這個理想實現起來很困難,在目前的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如此」。 談到「五四」對中國最大的貢獻,舒衡哲認為在於對兩個問題的探尋:啟蒙運動是否真的可以與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思潮又如何在不淪為政治工具的前提下得以推動、發展? 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答案。
英國傳媒日前報道指,首相文翠珊已同意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有限度參與」英國某些「非核心」5G網絡建設。但即便不涉及英國5G網絡核心部分,英國一些官員與美國方面仍然擔心安全問題,施壓要求文翠珊內閣改變這一決定。 爭論紛紛擾擾之際,英國主流大報《星期日電訊報》當地時間28 日刊登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的署名文章稱,在5G 網絡建設問題上,中國相信英國同樣能基於本國利益,著眼長遠發展需要,排除干擾和壓力,做出獨立、正確的決策。
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宣布, 將於8月30日發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十元、一元紙幣和一元、五毫、一毫硬幣,但就沒有更新100 元和五元紙幣。 新紙幣在保持現行2005年第五套人民幣主圖案等相關要素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票面色彩鮮亮度,優化票面結構層次與效果,提升整體防偽性能。與現行2005年第五套人民幣紙幣相比,新版紙幣調整正面毛澤東頭像、裝飾團花、增加正面左側裝飾紋樣,票面年號改為「2019年」等。在硬幣方面,新版一元、五毫硬幣調整正面面額數字的造型,背面花卉圖案則適當收縮。 央行表示,已組織金融機構及現金機具企業開展升級籌備工作,確保發行後銀行現金機具可識別新版人民幣。同時,建議公眾學習掌握新版人民幣鑑別知識。
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投身國民黨「總統」初選,並表示將在公司運營上退居第二線。台灣媒體昨日引述外資機構的報告指出,鴻海預計在6月21日舉行的股東會上,全面改選董事,郭台銘屆時將會卸下董座職務。 對此,鴻海昨日重申,有關董事長個人生涯規劃,若有具體訊息將依規定辦理。 同時,鴻海集團在內地的布局也備受關注。台灣「中央社」的報道指出,去年內地出口前200大企業,鴻海集團關聯企業囊括17家,其中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連續五年佔內地出口企業第一名。
「五四運動」到底指的是甚麼?其實並不只是1919年5月4日那天所發生的事,而是在此之前數年、之後數年,整整接近十年間所發生的事,包含了「新思潮」、「文學革命」、「學生運動」、「政治運動」等。學者章立凡認為,從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發生背景與思想基礎,而「五四運動」則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沒有「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思想解放,就不會有「五四運動」的發生。 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副教授王小林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代表了不同的概念,「五四運動」開創了革命激進主義的風氣,而「新文化運動」則以胡適為代表,提倡中國文化要走「古典的現代性」道路,崇尚以溫和的方式改變中國社會,但在後來的歷史敘述中,人們將「五四運動」高度象徵化,從而涵蓋了「新文化運動」。 新思想湧入 日本影響不可忽視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湧現了大量的新概念,對新文學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種現象除了因為中國社會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外,也因為日本的影響。甲午戰爭後,中國人見證了日本變革後的強大,吸引大批青年學生赴日留學(如魯迅與周作人)。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後就將西方文化系統性地譯介到日本,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新概念(包括「社會」、「政治」、「文學」乃至「自由主義」),日本使用漢字,學起來容易,用起來方便,對大批留日學生回國傳遞新思想起到關鍵作用。 「白話文運動」是「新文化運動」重要的一環,它將文字和文化的權力還給大眾,讓個體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終讓自我的精神得到覺悟與解放。魯迅和胡適對此影響非常大,前者讓白話文運動有了社會性思考,後者則讓白話文運動有了技術上的可行性。 個體沒有自由 社會不可能現代化也是透過「白話文運動」,令思想的傳播更加快速。在「五四運動」時期,除了「反傳統」、「打倒孔家店」等較激進的口號,也出現了「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概念,甚至馬克思主義由日本傳至中國,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此外,「民族主義思潮」在此時開始形成壯大。王小林指出,在「五四」之前,大部分中國人生活在延續了2,000多年的專制皇權之下,對世界和國家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有模糊的「天下」概念,「五四」時期正值中國面臨文化和「天下」存亡的危機,迅速激發了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和思潮。王小林認為,這種思潮至今在中國仍是各種矛盾的主要原因。 「五四運動」期望通過思想的轉變最終「再造文明」,對此,王小林認為,思想轉變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但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個體如果沒有自由,思想被禁錮,社會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即使實現了,也只是物質的現代化。這也是「五四運動」期間,知識分子通過文學革命以期再造文明的理想邏輯。
中美將於明(30)日舉行新一輪經貿高級別磋商之際,中國繼續向外界傳達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的訊息。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昨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健全了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將惡意侵權行為罰款提升至五倍,又建立聯合懲戒機制,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申長雨表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的「自主選擇」,是中國「內在的需要」,並否認打擊侵權不力,指有關指責缺乏依據
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27)日下午閉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當日在與37國領袖舉行圓桌峰會後會見記者,介紹峰會三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表示,各方達成283項務實成果,包括簽署政府間合作協議,開展務實項目合作,發起多個多邊對話平台等。他又說,論壇舉行期間,簽署總額640多億美元的專案合作協議,說明共建「一帶一路」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習近平表示,這一屆論壇,對外傳遞的一個明確信號,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愈來愈大,好夥伴愈來愈多,合作質量愈來愈高,發展前景愈來愈好。 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重申加強多邊主義對應對全球挑戰至關重要,支持各國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有關專案提供多元化和可持續的融資支持。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6日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理念也被寫入《聯合公報》。
去年4月29日,九價HPV疫苗(子宮頸癌疫苗)在內地獲批准上市,卻因龐大的市場需求「一針難求」。有網民近日爆料,海南民營醫院博鰲銀豐康養國際醫院涉嫌為客人注射假九價HPV疫苗,注射的疫苗批次中有非法走私,也有吉林四平某工廠生產的未知藥水,並附上收據、聊天截圖、疫苗注射卡等資料。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昨日通報事件調查結果,明確上述醫院存在違法進行九價HPV疫苗接種行為,從去年1月開始,為38人接種,對其中37人每人收取人民幣9,000元費用,另一人則因為公司內部福利沒有收費。通報稱,已對該院作出警告、沒收非法所得,處罰8,000元,以及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另外,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昨日下午3時許,當地藥監部門相關人員也進駐涉事醫院調查。而上海澎湃新聞網則從涉事醫院獲悉,警方目前正在偵辦該案,案件即將進入公訴階段。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一群青年學生在天安門發起示威遊行,高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抗議列強將山東權益移交日本,也抗議北洋政府的軟弱及不作為,獲得市民、工商人士群起響應,引發後來一連串請願、罷工、罷課等愛國運動,即為「五四運動」。 然而,愛國是「五四運動」的一面,卻不是全部,人們紀念五四,其實紀念的是那個知識分子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紀念那股從混亂與腐敗中開啟新時代的力量。 「五四運動」不只是一場「愛國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與文化的運動,更是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在百年前那特殊的歷史時刻,知識分子如何覺醒?公共責任心是如何被激發?「五四」又是如何從思想的解放演變成政治的進化?本報自今日起透過一系列專家訪談反思「五四」,藉以回顧歷史,觀照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