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已圓滿落幕。作為承辦方之一,澳門特區不僅展現了高效的辦賽能力與城市風貌,更在競技層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積累了寶貴的大型賽事經驗。

「 WTT 澳門冠軍賽2025 」於今年9月於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舉行準決賽,男、女子單打冠軍分別由中國選手王楚欽及孫穎莎奪得。 (新華社圖片)
其中,澳門乒乓球隊的表現備受關注。名將朱雨玲在女子單打項目中發揮穩定,連克強敵,最終獲得第四名。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澳門乒乓球隊在全運會上的歷史最佳戰績,也為本地乒乓球運動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朱雨玲取得佳績,是澳門體育事業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也反映了澳門人對乒乓球運動深厚的積澱與傳承。回溯歷史,這項運動在澳門的發展源遠流長,始終保持著蓬勃生機。
皇朝誕生:從社團興起到全國錦標
澳門乒乓球運動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憑藉其較低的門檻(器材簡便、場地要求不高),很快在華人社區中流行起來。據《澳門編年史》記載,早在1923年,本地便出現了天山隊、南華隊等多支球隊,並湧現出張錦灼、余文植等一批早期名將,民間競技交流日趨活躍。
這項運動的發展與社團推動密不可分。1928 年陶英小學體育部乒乓隊的成立,帶動了僑英會、華人會等更多組織組建球隊,進一步推動了乒乓球的普及。
埠際交流亦於此時展開。1929年,澳門隊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粵港澳埠際賽;1931年,首屆港澳埠際乒乓球賽在澳門清平戲院舉行,雖初戰實力尚弱,但標誌著澳門乒乓球正式走向對外競技。
隨著華南體育會等組織興起,本地競技水平迅速提升,創造了一個屬於澳門的「乒乓皇朝」時代。1935年,在廣東省第13屆運動會上,澳門華南隊的鄭國榮和楊錦燦包攬男子單打冠亞軍,並從12屆蟬聯三屆省運會冠軍(湯開建,「民國時期澳門近代體育的形成與發展」,《行政》第十八卷,2005);同年於上海舉行的第6屆全國運動會上,由華南會與陶英隊聯合組成的澳門代表隊,一舉奪得該項目錦標,「乒乓皇朝」名振四海。
抗日戰爭期間,澳門乒乓球運動持續發展。戰後1947年,港澳埠際賽恢復,澳門隊取得勝利;同年,澳門聯隊更以13比12擊敗當時全國無敵的上海滬星隊,續寫了濠江乒壇的佳話。

陶英小學曾被坊間稱為「 乒乓球少林寺 」,圖為該校學生榮獲第十二次省運乒乓球亞軍。(姚鴻光收藏,澳門中華教育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沉澱積累:艱苦歲月中的堅韌守望
1950年代,澳門乒乓球曾迎來一段黃金時期。據曾經榮膺澳門球王的邱文嶺教練回憶,當時乒乓球在澳門民間普及程度極高,澳門在中外乒壇甚至一度享有「乒乓王國」的美譽。
當時從學校、工廠到職工會、同鄉會,隨處可見人們癡迷於乒乓球。邱文嶺曾回憶稱,猶記當年有報道記載就連放了工的豬肉台,都有工人在打球。這種深厚的群眾基礎再加上社會賢達,如何賢、梁昌、容根、戴文浩等人鼎力扶持,孕育了一批優秀選手,其中,姚麗蓮作為陶英和陳公善校長的得意門生,於1952年獲得了亞洲乒乓球賽女子團體冠軍,為澳門乒乓球立下頭功。
然而,受限於城市規模,澳門乒乓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長期缺乏專業場館,國際交流需臨時搭建場地。隨著國際乒壇技術快速革新,本地業餘訓練體系難以跟上頂尖水準。
儘管如此,澳門乒乓球界始終堅守不輟。一代代選手與教練在艱苦環境中默默耕耘,維繫著這項運動的血脈,為未來的發展積蓄了力量。

乒乓球在澳門民間普及度高,曾經幾乎是街頭巷尾人人喜愛的體育運動,無論老少,隨處都可切磋球技。(李公劍攝,李小潔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轉型新生:超越競技的濠江銀球
澳門回歸祖國後,乒乓球運動迎來全新發展機遇。「一國兩制」的優勢,讓澳門體育得以深度融入國家體育發展體系。
特區政府大力改善體育基礎設施,現代化場館相繼落成。透過引進內地優秀教練、選派本土選手赴內地訓練,澳門乒乓球的競技水平顯著提升。新生代選手張子揚在國際賽場嶄露頭角,朱雨玲等世界級選手的加盟,更直接促成了十五運會的歷史性突破。
自2020年起,澳門持續開始承辦WTT系列賽事,並由最初的「WTT澳門賽」升級為「WTT澳門冠軍賽」,成為該賽事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站,每年都會吸引世界頂尖選手赴澳參賽,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近距離觀賞世界級高手過招的機會,也大幅提升了澳門在國際乒壇的知名度。
展望未來,澳門可充分發揮「盛事經濟」優勢,透過承辦全運會、WTT等大型賽事,將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讓乒乓球不僅成為城市名片,更融入市民生活,這才是澳門體育永續發展的根本目標。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所著之《澳門編年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