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

鬧劇的代價不菲
09/04/2019
6763
收藏
分享
鬧劇的代價不菲
鬧劇的代價不菲

英國首相文翠珊的「脫歐協議」四度「食白果」,國會如何脫歐毫無共識。而英國若在4月12日前未能向歐盟交出新方案,就會面臨「硬脫歐」。不過這鬧劇對英國的打擊已經「有數計」,一些國際大企業已開始從英國撤離,包括Sony將歐洲總部遷至荷蘭、Dyson將總部搬往新加坡等,英國脫歐鬧劇的代價不菲。

英國國會及人民這種拖拖拉拉的態度,其實頗具傳統文化特色。歐盟1958 年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運作時,英國就先反對其包括農業自由貿易,僅開放工業產品自由貿易。但在眼見EEC成功後,卻立即入紙申請加入; 結果要被法國連續拒絕兩次,才能在1973年獲准加入。英國過往在歐盟的重大議題上,特別是農業補貼,往往斤斤計較其參與歐盟的得失,只想要效益,卻不想付出代價。就連現時脫歐亦反映這種心態,既排斥歐盟繁複的法規融合及共同政策,卻捨不得整合提高的效益。

高盛以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計算,英國已經損失2.5%的GDP,即時平均每周損失六億英鎊,而且英國經濟動盪已經影響全球經濟。高盛認為如果英國真的發生硬脫歐,英鎊將會大貶17%。紐約時報亦道出,英國金融服務業產值約佔經濟產值12%,超過100萬人從事金融業。從脫歐公投至今,英國銀行就有8,000億英鎊流走轉至歐陸,損失約5,000個工作機會; 英鎊兌美元亦已下跌10%。

而最難以估計的是整個脫歐過程不斷在損害英國被認為是務實、優越交易場所的聲譽,連帶貶值導致英國境內水果、蔬菜、機械等各種商品價格上漲, 對民眾亦是一種傷害。還有可想像的未來在英國與歐盟之間的人員、貨品、資金及資訊的交流會衍生出多大的「交易成本」,而這可是幾十年來費力調整才獲得的成果,現在卻一朝廢棄。

歐盟及英國關係密切的成員國,如荷蘭、法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已在大量增加海關人員,以準備可能馬上要增加的機場、港口或邊境的入關查驗工作。現在「硬脫歐」對英國最直接得益是對歐盟繳交的年費180億英鎊,扣除100億的回收後,可以慳80億英鎊,但對比已失去的及將失去的,這80億意義有限。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