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院指最佳旅客接待能力是動態概念

旅客量隨時空不同改變
12/04/2019
24600
收藏
分享
旅客量隨時空不同改變
旅客量隨時空不同改變

剛過去的清明節三天「小長假」,來澳旅客達42萬5,258人次。 (資料圖片)

旅院強調,報告中指出「最佳旅客接待能力」,只是一個動態概念。 (資料圖片)

澳門旅遊承載力「爆錶」是近日社會炙熱討論議題,討論焦點都在澳門旅遊學院2017年所製作的研究報告,澳門最佳旅遊接待能力為每日11萬人次,或每年4,010萬人次以下,但澳門去年接待旅客已達3,580萬人次,而在剛過去的清明節三天「小長假」,來澳旅客達42萬5,258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23.6%,已超越當年研究報告所指的最佳旅客接待能力。

澳門旅遊學院就近日社會大眾關注的澳門旅遊承載能力及旅遊學院所製作的相關研究報告,昨(11)日發出新聞稿解釋有關承載力概念、研究方法、如何理解數據及政策建議。

旅遊學院指出,旅遊承載力是指特定的空間(通常是封閉式的,如博物館),在同一時間內,在不影響建築物、文物古蹟、社區、訪客安全等人民和自然環境的情況下能接待訪客的最佳數量。但用於評估城市如此龐大和開放的空間,在文獻中暫時少見。學院結合「社會心理接待能力」和「旅遊設施和服務的實際接待能力」兩方面去研究,嘗試估算澳門的最佳旅客接待能力。

「最佳旅客接待能力」是一個動態概念,逐年隨著旅客量和出遊行為的變化,以及旅遊基礎建設和產品的供需狀況而改變。目的地的旅遊接待能力亦會在節假日、平日,或市內不同區域而有所不同。

不應只關注每年旅客總量

旅院指許多人只關注每年4,010萬的旅客總量,卻忽略了學院強調「最佳旅客接待能力」不應該超過每天11萬旅客人次的這個數字。在2017年報告的104個調查日中,21天的訪客量超過每日最佳接待範圍,而在其餘的83個調查日中,每天旅客量少於11萬人次。

旅院指出,澳門旅遊接待能力的關鍵問題在於兩方面:旅客數量在旅遊高峰期激增及旅客過度集中在某些景點。旅院表示,政府已經著手解決或改善部分承載力問題,如交通、通關、旅客分流等。改善措施包括加強口岸的科技應用、調整公共巴士班次和增設高效路線,透過資訊科技手段預測主要景點的擁擠程度,方便旅客及旅遊業界安排行程等。

建議景點與民區分隔

旅院又建議,通過應用智慧科技,將旅客轉移到二線景點或區份,或在二線旅遊區舉辦活動;與鄰近城市開拓一程多站路線,吸引商務、文化旅客等,優化旅客結構;對旅客背景及行為進行深入研究,透過了解他們的出行模式、到訪目的、逗留時間及資料搜索過程等,設計和推廣合適他們的旅遊產品或路線(如購物團,並考慮在適當地方建設購物中心、特賣場等),長遠來說有助分流旅客,明確界定長遠發展旅遊業的區域,增加旅遊地標,適當地與民區分隔,以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增加宣傳二、三線旅遊景點或產品;探討制定各項應對措施或機制,以調節入境旅客到訪時間。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