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共生 相輔相成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01/10/2019
37475
收藏
分享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澳門參與新中國發展 把握機遇 貢獻力量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專題——澳門篇(一)

周恩來與蘇加諾身後,紅圈者為司徒眉生。 (互聯網圖片)

早年每逢國慶均會興建慶祝牌樓,是老一輩澳門人的集體回憶。 (互聯網圖片)

1980年,何賢先生與珠海市旅遊公司合作興建的拱北賓館,至今仍是重要地標。 (互聯網圖片)

1999 年12 月20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車隊,在群眾簇擁下駛過澳門街道。(CFP 圖片)

澳門歷史學者邢榮發博士接受本報訪問,談到澳門參與內地發展的歷史。 (李浩遠攝)

1979年,吳福先生投資石景山旅遊中心,是第一家內地與境外合資酒店。 (互聯網圖片)

1995年,舊拱北關口的模樣。 (CFP圖片)

1989年的「329大赦」,產生了一批「新澳門人」。 (互聯網圖片)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就此改變了全體中國人的命運,遠在1,986公里外的澳門,人心也在各自澎湃著,為巨變的到來而激動。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外交上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承認一切外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對港、澳,基於其歷史和特殊地位,以及當時國際形勢上的需要,作出「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決策,但是對於香港、澳門涉及主權的問題,中央政府從未有過絲毫動搖,收回港澳領土主權的決心堅若磐石。

新中國成立70年,澳門回歸祖國20年,但是澳門與祖國的聯繫沒有一刻間斷,澳門跟隨著祖國的發展而脈動,也為新中國的繁榮壯大貢獻了自身的力量。(採訪、撰稿:林嘉欣、李世達)

新中國成立後,發展是第一要務。1970年代末期,鄰近地區大力發展加工出口提升經濟,其中,紡織品與成衣,是最主要的品項之一,進口國家如美國,為了控制貿易逆差,透過實施進口配額來限制進口數量,形成「多邊纖維協定」(Multi-Fibre Agreement),配額的多寡,決定了資本家投資的多寡。

澳門的配額是獨立的,在澳門的周邊設立成衣廠,透過澳門出口到其他地方,被認為是有效的獲利模式。立法會前主席曹其真之父、著名商人曹光彪,就是最早一批赴內地投資的港澳商人。1978年,曹光彪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前,便在珠海創辦了首家內地與境外合資企業「香洲毛紡廠」。開啟了澳門商人赴內地投資的先河。

投資內地的先河 改革開放的窗口

澳門歷史學者邢榮發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當年去內地投資係一件好新穎嘅事」。

邢榮發透露,曹光彪的工廠開幕,邀請600多位外賓參加開幕儀式,豈料中途遇上兩大困難,第一是多名外賓入境問題,第二是接待外賓餐飲問題,最終經歷重重難關,將難題解決。曹的例子也吸引後續不斷有澳門商人前往內地投資,發展其他行業,將中外合資管理的新事物、新制度及新商業運作模式帶往內地,供其參考和借鑑,起到重大作用。

他指,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沒有太多經驗,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當合資企業出現,便開始使用市場方式營運,取代舊有方式。後來,國家制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緊接著澳門又有新一批商人往內地更遠的地方投資酒店及旅遊業,引進該行業的新內容。久而久之,內地與澳門慢慢磨合並形成一套改革開放後的初級新制度,有了法律和制度,外資逐漸進入內地市場發展。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澳門往內地輸送許多民間所需的物資,包括電視機和單車等物品;技術貢獻方面,亦有裝修隊伍前往內地發展;經濟上,在通關便利後,澳門居民每年前往珠海拱北區消費數十億元。改革開放後,澳門社團慢慢發展起來,促進澳門與內地民間往來和合作,包括商業、文化旅遊等。

助中國與西方國家對話

邢榮發指出,澳門在國際上的重要角色是聯繫中國內地的橋樑、平台和中介。歷史上,《中美望厦條約》便是在澳門望厦簽署,國際上許多「枱面上搞唔掂嘅嘢」都能夠在澳門解決,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澳門能夠幫助國家運輸用品和糧食,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0 年代初,中國尚未恢復聯合國席位,印尼被委派擔任聯合國輪值主席,時任總統蘇加諾認識澳門僑界人士司徒眉生,當時蘇加諾專程到香港讓人帶話予司徒眉生,內容是印尼政府有意幫助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後來司徒眉生證實消息後,馬上透過在澳機構與國務院聯繫,促使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司徒眉生這段經歷,為澳門在新中國外交發展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聯繫共生 優勢互補 相輔相成

從直接的投資,到輸入技術、管理經驗與人才,再到外交上的聯繫作用,澳門在新中國發展的歷程中,不僅提供探索實踐、示範創新的動力,也在教育、文化、法律等各種領域提供了協助,換句話說,澳門與祖國內地聯繫共生、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今天的澳門特別行政區。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12日會見港澳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時便指出,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港澳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都是偉大奇蹟的創造者。

70年來,新中國完成經濟、社會、民生、制度等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澳門回歸祖國20年,也親歷了舉世罕見的經濟騰飛,下一個70年,下一個百年,澳門勢必也將與祖國內地一道,繼續創造奇蹟。

眼光 信心 冒險的勇氣 赴內地投資的先驅——林卓華

到境外投資,需要做好甚麼樣的心理準備?將半副身家投入未知的外地,又需要甚麼樣的信心?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港澳投資者來說,前進內地充滿許多未知,雖然他們感知到時代發展的大潮,察覺到時代變動中的商機,但每一筆生意、每一個決定,多多少少還是需要一些自信與勇氣。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卓華,便是當年的開創者之一,談到赴內地投資的經歷,林卓華可說是「閱歷豐富」,曾開過成衣廠、經營過餐廳等。隨著澳門經濟推動適度多元發展,特區政府助力文化產業,以及正在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使他開始參與電影產業。

林卓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80年代選擇到內地投資,是比較冒險的決定,也存在一定困難,以前是「摸著石頭過河」,沒辦法按部就班地走,但事實上無論去甚麼地方投資,都存在不同困難,主要是看當地政府有沒有意願解決問題。時至今日,大家都能看見內地政府非常有誠意地進行改革。他認為,甚麼事情都有一個過程,羅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今時今日,內地發展愈來愈明確和規範,足以保障投資人士。

林卓華喜歡旅遊,走遍內地各個角落,他稱真正吸引他的是文化,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不同的歷史文化,有很多令人讚嘆、欣賞及驚奇之處,遊覽的過程中,往往能夠發現商機,而投資便是一種參與、一種了解,也是一種體驗。

談到電影,他認為電影擁有地域性,可讓世界了解一個地方,亦可帶動許多東西,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林卓華希望澳門借助「一國兩制」優勢,大力發展電影產業,將澳門最真實一面表現出來。

他認為,透過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重大機遇,澳門除了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例如電影行業,澳門可選擇其中一項發展,如發展特效,繼而發展遊戲等等,一個行業能衍生另一個行業,所以做甚麼都應一步步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變化天天都在發生,對林卓華來說,改革開放是當時最大的機遇,但對今天的澳門人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中心一平台」、「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機遇。成功與失敗,只能自己去開創,去把握。

第一批外僱 第一批「新澳門人」

澳門與祖國內地的歷史,早在回歸前就已書寫。兩地之間的交互影響,不僅體現在經濟、社會上,也實實在在體現在人口組成上。澳門歷史學者邢榮發博士表示,80年代初,澳門製造業相當興旺,惟人手嚴重短缺,廠家在政府同意下,從外地輸入大量外來人士。因此,澳門迎來第一批外來勞工,但好景不長,基層工人受到待遇欠佳、居住和飲食等問題後引發示威,後來問題得以解決,該批外來勞工成為第一批接納的新澳門居民,約有20,000多人。

此外,大量非法移民偷渡進入澳門,引致在澳無證人士增多,不少私立學校均錄取其子女入校就讀。80年代末,澳葡政府宣布為18歲以下的無證青少年進行身份識別登記,通過甄別之學生獲發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此舉引起大批在澳無證人士不滿,隨即引發上街示威,示威者由初期數百人激增至逾萬人,聚集在澳督府前不肯離去,大量無證人士聞風而從四面八方湧至,要求澳葡政府一視同仁,承認其居留資格。最後,當局宣布為所有無證人士登記,歷史稱之為「龍的行動」。

邢榮發稱,就這樣澳門增多逾70,000人口,為澳門勞動力市場帶來一批生力軍,同時亦對澳門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