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財儲被通脹蠶食
18/08/2020
15260
收藏
分享
別讓財儲被通脹蠶食
別讓財儲被通脹蠶食

立法會公共財政事務委員會上周的一份文件,披露了近幾年本澳外匯及財政儲備的回報率,其中一項教我們吃驚,原來財政儲備當中,竟有一半是放在銀行存款,金額達到3015.5億元(澳門元,下同),佔整體儲備的52%。

再看看文件中的資料,由2015至2019五年裡,由於銀行利率低,存款有四年也跑輸通脹,差距由0.3至厘,只有2017年是輕微高於通脹0.3厘,換言之我們有逾半的財政儲備長期被通脹蠶食。別少看區區零點幾厘,因財儲金額龐大,動輒就是數億至數十億元。

更教人氣餒的,財政儲備少部份用於投資,但由2012至2019年的平均回報竟然只有2.2%顯然未能跑贏通脹。即使香港的外匯基金期間也有2.975%回報,若與中投公司的6.25%及新加坡淡馬鍚控股的6.8%比較,可以說落後一段距離,更別說挪威政府退休基金的13.3%回報。

為何我們的回報如此低企?一方面可能是投資能力較別人差勁,但另一方面明顯是怕輸怕虧損,怕被市民指責,於是投資極為保守,只求表面沒輸錢就算有交待,實則被通脹逐漸蠶食。

今年新冠肺炎打擊下,本澳封關,賭收即時大插水,政府及市民不斷檢討,大呼小叫要多元化經濟,不能單單靠賭收;但現實係過去政府也不斷嘗試,甚麼會展、中葡平台、特色金融、開拓中藥研發,可多年過去,錢就花出去,回報似乎遙遙無期。

我們係時候要想想出路,那一方面可以不用花太多時間、也不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又可以有實質的回報。其實前面提到的數據,可供本澳政府參考。

從中投到淡馬鍚,再而挪威基金,回報都完勝澳門,可見籌組主權基金是值得參考,與其將過半數儲備放到銀行收取似有若無的利息,倒不如放胆成立主權基金,或許是經濟適度多元的出路。

當然,沒有投資是無風險,但我們可先拿出十分之一或二的儲備,在市場進行操作,即使初期會有困難或挫折,損失也不會太大;但作為汲取經驗,特別是疫襲時本澳財政收入苦無出路下,是值得邁出的第一步。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