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至10月,澳門時常遭遇颱風吹襲,尤其以7到9月為颱風最常來襲的時間。以今年7、8月為例,曾有多個颱風對本澳造成影響,其中颱風「韋帕」成為九年內澳門第五個需要發出最高級別十號風球的颱風,襲澳時中心最高風速達到140公里/每小時,為澳門帶來狂風暴雨。長年以來,包括颱風在內的熱帶氣旋對澳門這座沿海城市帶來諸多威脅,在與颱風共存的這段漫長歲月中,澳門逐漸積累了寶貴經驗,從簡易的風訊竿到高科技預警及應對颱風的標準化操作,背後是澳門跨越百年的城市防災現代化進程。今年7月的颱風「韋帕」是自1968年以來澳門最早發出十號風球警報的颱風。(《力報》提供,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風訊竿到風信旗:由海上傳遞而來的預警
在現代颱風預警系統誕生之前,颱風對澳門而言是難以預測的天災,其破壞力往往是毀滅性的。據吳志良、楊允中主編之《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記載,1874年9 月22日夜裡,一場特大颱風橫掃澳門,其風力之強勁、潮水之高漲,導致停泊在港口的船隻紛紛沉沒,許多房屋被夷為平地,甚至花王堂等大批建築被毀,約5,000名澳門居民在這場災難中喪生,因這一年是甲戌年,因此史稱「甲戌風災」,是澳門歷史上遭受的最慘烈的自然災害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彼時風災過後,社會秩序常常陷入混亂。時有海盜趁火打劫,在沿海地區對港灣內避難船隻及岸上民眾進行劫掠,甚至割取遇難者身上財物,使得原本就飽受摧殘的災民,又面臨人為的二次傷害。
當時,澳門對颱風的預警方式頗為原始。最主要的手段是依賴目視和簡單的物理標誌。例如,在聖老楞佐堂(風順堂)前,曾設立一根風訊竿,為南灣沿海的漁民提供風暴訊息。以及在風災來臨前,澳門船政廳會根據風向、風力、雲層變化等經驗判斷,在水警艦、水警總部、聖伯多祿炮台及大炮台懸掛旗幟,並鳴放風炮及亮燈,以向居民發出大致的警示。而這些預警信息,主要來自海上漁民報告風勢的動向,這種依靠民眾經驗和簡易設施的預警方式,精準性和時效性都遠遠不足,面對「甲戌風災」這類災難,幾乎形同虛設。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後的南灣,東望洋燈塔也被摧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風球「上線」:港澳連動 數據互通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氣象科學的發展和國際航運的需求,現代氣象觀測和颱風預警系統開始在亞洲地區逐步建立。1898 年 7 月 1 日起,澳門船政廳宣布澳門實行從上海徐家匯天文台擴展至中國沿海的「中國沿岸風暴信號」,透過在東望洋炮台和船政廳升旗及在船政廳及驛務局張貼颱風電報的方式,向沿海船隻及本地居民發佈熱帶氣旋的源地及移動路徑。
1912年,澳門正式啟用了與國際接軌的颱風信號系統,標誌著「風球」制度在澳門初步「上線」。幾乎在同一時期,鄰近的香港也建立了類似的風球系統。由於地理位置相近,港澳兩地的氣象變化往往高度一致,令兩地氣象部門在颱風預警方面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借鑑。
然而,由於兩地預警系統的獨立性,也曾出現過令人詫異的「反差」事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發生在1944年的港澳「二號及十號風球」事件。當時香港懸掛二號風球,而澳門卻懸掛了最高級別的十號風球。皆因當時日本佔領香港,由於物質短缺竟將香港的警告系統臨時簡化為只有一號和二號風球,而實際上二號風球等同於現時的八至十號風球。這個「風球事件」為粵港澳氣象部門帶來一定警示——即三地在觀測數據、預報方法和信號發布標準方面應保持交流與融合,以提高區域內的預警精準度。
抗颱能力升級:全民協作達成現代化救援
澳門回歸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過程中日益頻繁且威力巨大的熱帶氣旋,特區政府在預警、防災和救援方面均投入大量資源。根據澳門特區政府地球物理氣象局統計的數據,自2003年9月的颱風「杜鵑」之後,已有逾十個颱風最高潮水高度超過3.8米,而1967至1999年30年間僅有五個颱風的潮水高度達到3.8米,足見澳門所遭遇的颱風威脅日益強大。尤其是颱風來襲通常會引發風暴潮,引致低窪地區出現海水倒灌及水浸,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並帶來疫病風險。
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正面襲擊澳門,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城市大規模停水停電。這場災難體現出澳門當時在應急管理、城市基建和救援力量方面的不足。災後,特區政府首次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向中央人民政府請求解放軍駐澳部隊協助救災。駐澳部隊聞令而動,迅速投入到災後清理和救援工作中,三天內完成11大區域的清理工作。這不僅是《基本法》中駐軍職能的一次重要實踐,也證明澳門在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擁有了更強大穩固的國家力量支持。此後,特區政府亦進一步完善了颱風預警發佈機制和應急指揮體系,同時逐步提高社區防災意識,並加強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
從聖老楞佐堂前的風訊桿到東望洋山上的氣象雷達,從災後海盜橫行到駐澳部隊協助清理街道,澳門的風災應對演變史體現了技術應用和社會治理的雙重進步。在這座城市與風災的永恆搏鬥中,澳門唯有不斷升級預警能力,強化防災基建和深化應急協作,方能應對未來更嚴峻的挑戰,確保城市長期的安全與韌性。
(本文部分引自吳志良、楊允中所主編之《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基金會,2005;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所著之《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