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城風向標:

教堂與燈塔的「禦颱」記憶
22/08/2025
5696
收藏
分享
教堂與燈塔的「禦颱」記憶
教堂與燈塔的「禦颱」記憶

澳門依海而生,數百年來既得海洋之利,亦受風濤之患。在颱風頻繁來襲的歲月中,澳門誕生了兩座歷史地標——聖老楞佐堂和東望洋山燈塔,它們曾默默守護著城市的安危,如今兩地皆是來澳門觀光必去的景點,在往來遊人的凝視中無聲訴說著澳門人與自然平安共生的祈願與信仰。1910年東望洋燈塔安裝了從巴黎進口的旋轉射燈,並使用至今。 (盧嘉志攝,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聖老楞佐堂:順風順水 庇佑眾生

聖老楞佐堂位於風順堂區,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據稱修建年份約於1558-1560年間。其葡文名稱為「Igreja de São Lourenço」,教堂的主保神是基督教聖人聖老楞佐。但迄今為止,澳門的華人仍然習慣稱其為「風順堂」。因為聖老楞佐堂門前曾設立一根的風訊桿,向漁民和沿海民眾傳遞風暴預警。而「風訊」的粵語諧音即為「風順」,寓意順風順水、平安歸家。故本地華人從早期即稱其為「風順堂」或「風信廟」。

據《澳門世界遺產(續篇)》引用18世紀的《澳門記略》中的記載:「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跋其歸,祈風信於此。」意即葡籍水手家眷常在此處祈禱,祈求出海者平安歸來。聖老楞佐堂亦稱風順堂,圖為聖老楞佐堂頂部的徽號。(陳顯耀攝,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東望洋燈塔:暗夜明燈 守望濠江

與聖老楞佐堂同為澳門世界遺產的,還有一座矗立在澳門半島東望洋山最高點上的燈塔,這座建於1864年、次年啟用的東望洋燈塔,是外地遊客來登高觀賞澳門景緻的絕佳地點,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東望洋燈塔不僅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現代燈塔,更是澳門現代氣象預報和颱風警示的發源地。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東望洋燈塔作為澳門的制高點,成為懸掛颱風信號的最佳地點。當熱帶氣旋迫近時,氣象部門會根據國際標準,在燈塔上懸掛不同形狀、顏色的風球信號,向船隻及居民發出警報。但在2023年,澳門海事及水務局宣布為保人員安全,不會在九號或以上風球發出後派人懸掛風球信號和夜間燈號,意味著東望洋山砲台的風球信號桿上從此不會再懸掛九號及十號風球。

聖老楞佐堂與東望洋燈塔,見證了澳門防災技術的進步,更銘記了這座城市在學習與自然共生的過程中不斷適應與變強的歷程。它們不僅是旅遊景點或地理座標,更如同澳門的精神風向標,在災難與風暴來臨時庇佑濠江子民,指引我們的歸家之路。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鄧思平所著之《澳門世界遺產(續篇)》,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基金會,2015)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