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榮認為,目前橫琴的配套較落後於其他的自貿區。(資料圖片)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成立已接近十年,負責管理的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澳投公司)有超過百億元人民幣自資興建項目,當中特區政府注資不少資金在當中,早前立法會上不少議員關注目前僅19名澳門人在產業園內工作,如何吸引更多澳門人到園內就業?澳門中醫藥學會會長石崇榮認為,目前橫琴的配套較落後於其他的自貿區,加上交通及居住等因素,短期內難以吸引澳門的年輕人才到園內就業,建議政府多聽取在園內的經營者意見,完善園內營商條件,並需要兩地政府共同協作。
2011年4月,作為《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首個落地專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式落地橫琴。產業園由澳門和橫琴共同組建公司進行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澳方由澳投公司管理。據產業網站介紹,截至2020年8月,產業園累計註冊企業197間,涉及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 醫療服務、生物醫藥領域,其中通過產業園平台培育的澳門企業45間。
澳中醫人才往橫琴發展意欲不高
澳投公司早前在立法會上時提到,截至去年底,產業園及子公司共有員工人數約300人,在產業園公司及入園企業就業的澳門人共有50多名。與政府曾提過想在產業園區創造3,000個就業職位差距甚遠。中醫藥學會會長石崇榮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目前在橫琴的住宅租金都非常昂貴,而產業園的工資未必有太高水平,加上本澳的交通在往橫琴上尚未成熟,本澳中醫方面的人才往橫琴發展的意欲不會太高。
配加設施未完善局限發展
石崇榮指出,本澳發展中醫藥的起步不算早,中醫藥方面的專才也不多,產業園需要的專才或技術人員在澳門未必有太多人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對於有較高技術或經驗的中醫人才,橫琴產業園對他們又未必有吸引力。相比起其他發展較成熟的自貿區,橫琴的配套都比較落後,缺乏實驗室、工廠及銷售物流等設施配套,甚至酒店也不多,在發展上有一定限制。
需兩地政府協作
石崇榮認為,政府可考慮在園內周邊完善居住環境,先吸引專才進駐,同時讓本澳中醫藥人才在園區累積經驗,再逐步發展其他技術支援等配套,並設立小組專門收集在園內營商者的意見,邀請業內專家作顧問,完善營商環境。不過,他又提到,產業園是特區政府有份投資的公司,有別於一般私人企業,無法完全以商業角度去營運,因推動粵澳中醫藥是一項政策,「賺唔賺錢都要做!」且若完全以商業模式營運或未必能惠及澳門,令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瓶頸。加上產業園是兩地共同管理,很多政策都需要兩地共同協作,「唔係特區政府想做咩就做咩!」 (編輯:梁佩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