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約車市場在快速成長多年後,正面臨結構性降溫。據交通運輸部最新公布的監管數據顯示,2025年9月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共接收訂單7.58億單,較2024年同期的9.89億單大減2.31億單,降幅超過三成。不過,據財新報道,網約車數據滑落與交通運輸部改變統計方法有關。
據財新報道,2025年交通運輸部已對統計口徑進行重大調整,新口徑更注重「實際成交」與「有效訂單」,排除取消單、測試單等過去被重複記錄的數據。若按新算法計算,實際同比降幅僅約4%,顯示部分跌幅或源自統計方法變更,而非市場需求急劇下滑。
根據交通運輸部自2025年4月以來的連續數據顯示,網約車月度訂單量已連續六個月同比下降。4月為7.27億單(同比下降約19%)、5月7.7億單(下降18%)、6月7.57億單(下降22%)、7月7.87億單(下降22%)、8月7.89億單(下降23%),9月延續跌勢至7.58億單。與此同時,交通運輸部並未公布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間的行業數據,使得市場分析人士難以對整體走勢作出完整判斷。
多位業內觀察人士指出,本輪「訂單下滑」的關鍵在於統計範圍的重構。新版本的網約車監管系統取消了部分平台的自動測試單、異地定位單等異常數據,並要求各平台報送前核驗駕駛員與車輛的合規狀態,導致數據更貼近真實市場規模。這一改變使官方統計更具權威性,但也導致與過往數據缺乏可比性,進而被市場誤讀為「行業崩盤」。
滴滴仍保持增長
儘管整體訂單規模出現收縮,行業龍頭滴滴仍保持增長勢頭。其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出行平台訂單量達33.76億單,季度日均訂單達3710萬單,同比增長12.4%,已連續10個季度保持雙位數增長。滴滴在財報中表示,其平台活躍司機人數與乘客留存率均穩步上升,反映出頭部平台的集中效應正在加強。不過,其核心平台交易總額(GTV)僅同比增長12.2%,略低於訂單增速,顯示客單價仍有壓力。2024年全年滴滴平均客單價在24元上下波動,與2023年相比略有下降。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的供需矛盾仍在擴大。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國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748.3萬本、車輛運輸證320.6萬本,較上一年同期分別增長18.1%和18.5%。供給的持續擴張,使司機間競爭更趨激烈。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發布的《2024年全國網約車市場年報》指出,去年全國司機平均小時收入約為27元,較2023年的31元下降近13%,創近年新低。
根據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9月發布的報告,自2020年以來,全國持證司機數量增長159%,但月均訂單量僅增長38.3%,供應端過剩與需求放緩的矛盾明顯。多家聚合平台為搶佔市場份額,透過低價補貼、佣金下調等手段展開激烈競爭,甚至有「未合規」或掛靠小平台車輛搶單現象。短期內,低票價策略有利於吸引用戶,但長期則壓縮司機收入與平台利潤空間。
部分城市的地方政策也進一步加劇行業壓力。多地出租車協會推動凍結網約車新增牌照,並限制其進入機場、車站等核心場站接客,要求乘客步行至「遠端上客區」。部分城市還明確規定網約車票價不得低於出租車價,甚至出現執法偏向傳統巡遊車業者的情況。
業界分析認為,交通部的統計方法改革雖在短期內造成「數據下滑」的表象,但長遠看有助於提高行業透明度與監管精度,形成更真實的市場基線。過去部分平台為展示增長勢頭,可能將取消單、測試單等納入統計,造成虛高現象。新的「有效訂單統計口徑」更能反映真實供需情況,亦為政策決策提供更準確依據。(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