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收費實施年半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05/07/2021
21145
收藏
分享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專家籲收費應用於環保

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認為政府有需要對膠袋徵費措施進行檢討。(資料圖片)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居民環保工作現況跟意見」問卷調查,訪問了約1,000名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梁啟迪攝)

《限制提供塑膠袋》於2019年11月18日起生效,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 (梁啟迪攝)

調查結果顯示澳門居民每人每周平均使用最少4.07至4.94個膠袋,每天使用最少0.58至0.71個膠袋。 (陳嘉俊攝)

有市民表示使用紙質飲管可能會影響口感。(梁啟迪攝)

為環保著想的市民林小姐表示支持限制入口,並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環保物料代替。 (梁啟迪攝)

有團體近日發布「澳門居民環保工作現況跟意見」問卷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澳門居民每人每周平均使用最少4.07至4.94個膠袋,每天使用最少0.58至0.71個膠袋。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有關的調查數字並非完全準確,只屬粗略估算。儘管如此,他認為政府有需要對膠袋收費措施進行檢討。 【 本報記者梁啟迪報道 】

被稱為「限塑令」的《限制提供塑膠袋》於2019年11月18日起生效,至今已有一年半以上近兩年的時間。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居民環保工作現況跟意見」問卷調查,訪問了約1,000 名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者會自備環保袋,另外近六成受訪者會自備水樽,街總認為兩者已成為社會趨勢。另外,今年1月起,澳門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有近四成受訪者會自備食物盒,街總稱,自備食物盒已漸漸受到社會關注。

受訪者對限塑令態度偏正面

對於澳門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以及預計於明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吸管和攪拌棒進口,受訪者對於三項政策的支持度均介乎一般至支持之間,顯示社會普遍對於政策持正面態度。街總認為政府在落實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時,必須做好替代方案跟宣傳工作。倘若未能達成共識,亦可以先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攪拌棒,在最小幅度影響使用者的情況下落實環保政策。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澳門居民每人每周平均使用最少4.07至4.94個膠袋,每天使用最少0.58至0.71個膠袋。街總表示,膠袋收費政策已實行多時,政府應適時進行檢討,包括收費的成效是否到達政府及社會預期,是否有需要進一步調整或延伸到紙袋收費。

實施一段時間後 用量或反彈

對於「限塑令」的成效,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參照香港或外國的案例,在實施膠袋收費後,膠袋用量確實會有下降,惟在實施一年之後,市民習慣了「畀一蚊買膠袋」,用量便會反彈。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膠袋費是用於推動環保工作,例如研究資源再利用、膠袋降解和對環境無害的物料。至於澳門環保局則是 「闊佬懶理」,只將「一蚊」袋入商家褲袋。

何偉添舉例稱,一個外賣可能賺不了多少錢, 但外賣中可能有數個膠袋,已經可以賺幾蚊,利潤相當可觀。特別是大型超市,一日可能用成千上萬個膠袋,每日只是收膠袋說已經10,000元,一個月可能已經有30萬元。他表示,將有關款項袋入商家褲袋無助於推動環保工作,建議政府至少可以利用該「一蚊」購買可降解材質的袋或容器,實現收費的真正意義,而非只是懲罰市民。再者,當市民習慣以一蚊「購買」膠袋後,膠袋用量便會反彈。

當局曾稱「不想增加行政成本」

何偉添又表示,曾向環保局反映「一蚊」膠袋費應該用於推動環保工作,當局回覆稱不想增加行政成本。對此,他直言有關行政成本並不高,認為當局應有效地運用膠袋費。

《限制提供塑膠袋》於2019年11月18日起生效,訂明每個塑膠袋的收費金額為澳門幣一元。法律訂明,除兩種豁免情況(即未事先包裝的食品或藥品,或機場禁區零售業場所取得且受攜帶手提行李安全限制的貨品)外,在零售行為中須對每個所提供的塑膠袋收費。另外,飲食業的外賣(堂食中用於盛載未食用完畢的食品或飲品之容器除外)、 其他服務行業倘以零售方式將貨品提供予顧客,亦須對所提供的膠袋收費。零售業場所在法律生效的首兩年內,須在有關場所顯眼處展示經環保局核准的關於有償提供塑膠袋之宣傳品。

當局擬明年限制膠吸管攪拌棒入口 市民盼以其他環保物料替代保持口感

【 本報記者梁啟迪 】環保局預計明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吸管和攪拌棒入口,環保局局長譚偉文上月表示正研究和諮詢業界,將視乎本澳實際情況,未來加強管制其他一次性 餐具。本報近日進行街訪,不少市民表示支持有關限制,同時希望找到其他環保物料代替塑膠飲管。有環保團體認為政府計劃逐步減塑方向正確,又鼓勵市民自備環保用具。

市民王先生對有關做法表示支持,認為塑膠製品很難降解,樂意為地球出一分力。惟他稱,「其實用塑膠飲管係好飲啲,但係為咗環保無辦法。」建議可以使用金屬飲管,甚至可參考現時用食品(如朱古力)製造的飲管代替 。 如果覺得口感仍是欠佳,可索性用杯飲。此外,他又指,「控塑」雖然來得遲,但至少政府肯做。

同樣為環保著想的市民林小姐表示支持限制入口,但她稱,「如果使用紙飲管代替,飲得耐會斷。」她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環保物料代替,並指「如果無都唔介意用紙」。

環保團體:入口管控效果顯著

環保團體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作為環保團體對此舉十分支持。他指,如果純粹鼓勵市民減塑,效果不會太好, 最有效是從入口開始管控。現時看見政府計劃逐步減塑,他認為方向正確,從管控塑膠著手亦能貼合市民對環保的需求。

至於限制塑膠吸管吸攪拌棒入後是否能大幅減少塑膠使用,他則表示「唔見得會」,即使叫一個外賣,飲管及攪拌棒可能只佔一至兩支,塑膠餐盒才是最佔比最大的塑膠製品。但從市民層面來說,可感受到政府開始注重環保議題。他又指,疫情期間外賣數量上升,當然禁止使用塑膠製品會是好事。

而對於有市民表示用紙飲管會影響口感, 他表示這只是習慣問題,又形容澳門人被動接受能力高,問題不大,鼓勵市民自備環保用具。

《 限制提供塑膠袋 》生效至今已超過一年半,街總認為自備環保袋或水樽已成為社會趨勢。(陳嘉俊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