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增加誘因助工廈活化
04/11/2021
8916
收藏
分享
完善政策增加誘因助工廈活化
完善政策增加誘因助工廈活化

本澳現時有約110幢工廈,廠房面積達130萬平方米,在地少人多的澳門,若能充分開發利用,市場潛力巨大。政府曾於2011年四月推出「工廈活化措施」,但直至2014年措施結束,政府僅收到15宗申請個案,當中只有兩宗申請工廈活化獲得審批。到2020年,政府又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中提出「工業升級轉型計劃」,明確將來工業用地佔百分之二,未來集中把工業區設置於青洲、北安、路環和九澳。計劃得到各方肯定,但由於執行困難及缺乏誘因,同樣處於停滯不前的困境。

早有學者及業界代表反映,本澳推出的工廈活化措施內容過於單一,建議政府優化工廈活化政策,同時出台相關的鼓勵和優惠措施,讓業主主動投入到工廈活化計劃中,加快工廈活化速度。

其實「工廈活化」一詞的含義不單單僅是將工廈改造這麼呆板,其包含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一如香港的活化措施,推出目的就是要把空置的工廈改劃作其他的用途,增加土地供應,以支援六項優勢產業(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及教育服務)的發展。本澳政府可以借鑒香港工廈活化經驗,優化工廈活化政策,豐富措施內容,容納更多元、更有效的活化。可以根據工廈的實際情況,調整工廈的改造方向,如可以改造成供商業、教育服務及文創產業等使用的場所,以增加活化措施的社會吸引力和支持度。

工廈活化政策門檻高,落實難度大,投資效益低。其實,本澳工廈活化措施沒有提供相關的鼓勵和優惠措施,僅僅是申請流程上的加快,而這對投資人來說並沒有多少吸引力。政府可以出台相關的鼓勵和優惠措施,讓業主主動投入到工廈活化計劃中來,加快工廈活化的速度。

工廈由於空間大、自由度高、管理方式靈活及租金便宜等特點,十分適合文創產業的發展。

不過,文創產業進駐工廈可能會帶來監管上的困難,如安全、消防、噪音、衛生等方面的問題。

政府需加強法律法規方面的完善與建設,修補工廈管理方面的漏洞,同時在制度上加強對文創產業的引導,使其在合法、有序的環境下發展。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