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需要幫助的人

讓保障給予
08/01/2016
22367
收藏
分享
讓保障給予

日前有學校因為校內一名患上癌症的小學五年級女童需要赴美國治療而發起籌集募捐行動,藉著廣大熱心市民的支持,不單消息於網上迅速擴散,短短兩日已為病童籌得超過45萬元捐款,再一次體現本澳市民的樂善好施精神。日前,政府開腔承諾會全力幫助病患送外診治,為病童一家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有見及此,病童父母亦同日在報章刊登聲明,指出相關部門及醫院將密切跟進其女兒病情,故此不用再籌集醫療費用,令社會響起了一片和諧景象。

早於2013年,「小加伽事件」亦因為公眾募捐而引起社會熱烈的關注,當年小加珈因出生不久後被家人發覺其眼睛有異,經山頂醫院診斷為「小眼球症」,但當時本澳暫無足夠醫療技術診治,經家人及關注團體訪尋各地專家斷症,專家認為,小加珈患上「先天性角膜混濁」,可通過眼角膜移植手術或有機望重見光明。 事件曝光後,市民十分關心同情小加珈,紛紛向她捐款,後經香港醫生轉介後,最終得以赴美進行手術。

由於涉及本澳未能提供合適醫療技術支援,因此市民需要尋求送外診治的幫助,但當中少不免會出現濫用資助的情況。正如去年立法會中,衛生局局長李展潤曾回應議員追問,為何叫停資助居民赴港接受人工受孕治療,李展潤表示,局方當時做法符合家庭政策綱要法,責任在醫治不育不孕的源發疾病。但沒有一個地區政府的保險包含人工受孕,即使如台灣的全民醫保也不會包含在內。他亦強調,衛生局治病救人絕不會因政府的緊縮政策而受到影響,「若有價值可醫,幾貴都會送病人去醫。」如骨髓移植,一個病例需要700萬元;又如新的丙型肝炎治療藥物,可減少超過90%的肝癌發生,一個個案就要100萬元,當局將為200個病人提供。

基於澳門人口急速增長、趨向老齡化、癌症發病率趨年輕化以及醫療技術發展四個問題,送外診治的費用及人數均逐年增加,數據顯示由2000年的79人,增加至2012年的1,669人,平均增幅11%。同期涉及的費用由3,000多萬元增長至1億4,000萬元,平均增幅為25%。回歸後,涉及送外診治總費用超過8億元,受惠達14,000人次。

對於病人,他們只希望醫療能夠解決病痛,對於社會,人們希望政府能夠保障他們的權益。我們明白澳門的醫療安全網能擴至更加大是市民的福音,但我們不可能助長一涉及免費就會濫用的情況出現,送外診治是澳門市民的一個保障,我們需要保護,也需要有責任地使用,讓真正需要支援的人得到幫助。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