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罰則打擊水客堵塞防疫漏洞

10/03/2022
9502
收藏
分享

本澳「水客」亂象屢禁不止,不僅令市民怨聲載道,還成為防疫漏洞,險些撕破全澳市民辛苦維繫的防疫屏障。中山市坦洲鎮早前發現一例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個案,該名坦洲婦人,竟然持「探親簽註」,在連續幾天內,每日往返珠澳四次或以上。這不但暴露了「水客」是威脅本澳防疫安全的重大漏洞,同時亦揭露了暴露在「探親簽註」的簽發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著不完善的缺陷,令社會關注到當局會否加強打擊「水客」及利用探親證、「藍卡」等證件來澳從事「走水貨」的過界勞工。

對此「亂象」,調查及遣送處處長劉家榮昨日表示,今年首兩個月,共有八人因涉及「走水貨」而被取消外僱證。如此懲罰成效難免與市民的期待有太大落差。

「水客」長期存在,粵澳執法部門雖然持續打擊,但依然難以遏止,究其原因是兩地物品存在差價,亦有供應及信心問題。過往從事走水貨活動大多數是本澳退休人士或生活在該區的基層居民,但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本地失業率急升、不少居民及外僱人士被逼放無薪假期或待業等因素,難免有人會選擇走水貨來賺取生計。據了解,相關人士每日可藉走水貨賺取數百元,利潤十分可觀。

打擊水客應從源頭著手,建議珠澳兩地海關通力合作,針對不正常往返或多次來回人士進行抽查,檢查攜帶過量貨物人士,一旦發現違法便作出檢控和罸款,加大阻嚇力度減少走水貨活動加劇;同時加派執法人員對關閘一帶大廈或店舖進行巡查,從而堵截違法貨品流出。此外,澳門特區應對透過相關機制管道,向內地反映情況,矯正「探親簽註」的被濫用的情況。

當然,水貨客及非法代購群體的出現,其實更多應歸咎於經濟問題,只要存在著利益驅動,就無法從根本上完全解決。因此,在治理此類問題不能單靠一招一式,必須多管齊下,靈活多樣、在加強行政手段、降低關稅利率、整合跨境電商、以及關注背後社會問題,提供適當援助的同時,還要不斷根據新情況調整執法方式,綜合治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擊走私大軍,同時堵塞防疫漏洞。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