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的變與不變
07/10/2022
51988
收藏
分享
黃金周的變與不變

國慶黃金周假期讓不少商戶看見復蘇的希望,熙來攘往的人潮彷彿回到疫情前的光景,經過近三年的磨難衝擊,不少人對生活有了不同的想法,無論甚麼行業,疫情改變了很多事,許多人意識到,日子也回不去從前了。

黃金周假期期間,本報記者連續多日走訪街區,訪問許多商戶與旅客,試圖探詢疫下旅遊經濟的第一手現場。對人聲鼎沸的旅遊區既懷念又感慨,人潮湧湧的場面中,也看見變與不變。

愈來愈多年輕族群旅客是肉眼可見的改變,許多內地年輕人往往輕裝簡從,為了一條巷子、一杯咖啡,拿上隨身行李就到來澳門,他們不會帶著數個行李箱到藥局掃貨,不會兩手提著杏仁餅和肉乾,也不會成群往大型商場裡面擠。

因此商戶反映往往是「旺丁不旺財」,人流雖然多了,但像以往那樣大手筆消費的場景卻不見了,不只是經濟不景氣或人民幣貶值,而是人不一樣了,旅遊度假的意義也變了。

有受訪的商會代表向我們表示,多數商家生意都好轉,大家都很開心,不過相較疫情前仍約只恢復五六成左右,特別有一些出類拔萃的商家,因為在網絡營銷上下了工夫,這次黃金周假期已經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本報曾經報道過,內地旅遊型態因為疫情發生很大的轉變,除了周邊遊、本地遊與露營之外,年輕族群之間還興起「反向旅遊」。年輕人會為了吃一碗螺獅粉跑到廣西柳州旅遊,會為了網上流傳只要300元的五星級酒店而心動,千里迢迢跑到黑龍江鶴崗,他們更重視體驗與舒適,更在意小眾與特殊的旅遊記憶,更喜歡商業氣息沒那麼濃厚、還能夠品嚐原初本味的城市旅行,這是現代年輕人「旅行的意義」。

反向旅遊的興起,離不開內地社交平台的「種草文化」,一張相片、一段短片、一句笑話,可以引發廣泛的流傳,也可以化為實際的效益。每個人都是聽故事長大的,人們通過各式各樣的敘事進行決策,自然也包括旅遊決策,旅遊的維度可以通過不同的敘事來表達,一條街、一盞燈、一碗麵,在社群時代都可以有千百種故事,足夠讓人心神嚮往。

本報記者採訪過程中,也遇過老店為發展煩惱,不知如何往前進的案例,或許善用網絡平台、善用敘事經濟會是一條不錯的路。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