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求的本澳首宗近親成功換腎

沒有千金腎友含淚長洗腎
08/11/2016
42533
收藏
分享

山頂醫院前日與中山大學醫療團體合作下,完成本澳首宗腎臟移植手術,捐贈者是患者的胞姊,故屬於千金難求的親屬活體捐獻;但在這個「里程碑」背後,卻揭露本澳器官捐贈及移植的漫長坎坷崎嶇路。

器官移植及捐贈,是長期病患賴以重生的一道生命之光;本澳自1996年立法會制定第2/96M號《規範人體器官及組織的捐贈、摘取及移植》法律,以及1998年澳督頒布第12/98/M《規範死後捐贈人紀錄及捐贈者個人卡之發出》,可惜20年過去,衛生部門仍沒有跟進,期間又有多少承擔不起高昂買腎的患者,望著如廢紙的法律條文,遽然而逝?

是次換腎手術於前日在山頂醫院進行。(衛生局圖片)

衛生局昨日宣布,山頂醫院前日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療團隊合作下,於本澳成功完成首宗腎臟移植手術,屬於親屬活體捐獻。患者是一名39歲的女性,捐贈者是患者54歲的胞姐。

有專家指出,是次換腎罕見地成功,除因捐贈者是患者的胞姊外,還不用經過器官捐贈系統就能馬上進行。圖為前日手術進行當中。(衛生局圖片)

衛生局局長李展潤(下圖)稱,手術非常順利,患者亦已甦醒,形容手術成功代表本澳醫療水平的提升;衛生局目前正開展肝臟移植手術準備工作,但暫時未有時間表。

患者兩周後可出院

對於是次首例器官移植手術,李展潤介紹稱,由於腎臟移植手術技術較為成熟,存活率亦較高,患者亦正巧找到合適的對象,故選擇以此為本澳首宗器官移植手術。

手術包括取腎、收腎和植腎三個部分,過程順利,移植完成後,患者目前腎功能排尿正常,並已甦醒,捐贈者留院七至十日就可出院,而患者則需要留院觀察兩星期,沒有急性併發症才可出院,並要定期覆診。

山頂醫院專家及中山醫院團體合照,右四為衛生局局長李展潤。(梁佩茵攝)

山頂醫院院長郭昌宇指出,本澳現時仍未具備獨立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的能力。 (梁佩茵攝)

年逝千多人 器官俱廢

李展潤續稱,現時本澳有約600名腎病患者,部分患者可透過腎臟移植手術代替「洗腎」。但本澳現時可接受器官捐贈的數量不多,本澳每年死亡人數平均為1,500至2,000人,但大部分人是因年老或患病去世,當中的器官已衰竭不能使用。

加入內地輪候機制

另外,因交通意外導致死亡的數目約每年十至20宗,而且亦未必與患者脗合,故本澳經已爭取有需要移植器官的本澳居民,需要編進內地系統,與內地人一同輪候,令患者有更大機會獲得移植,而當中的輪候機制會採取國際上的計分標準,包括年齡、身體狀況等。當局未來亦會加多宣傳,以鼓勵更多市民簽署器官捐贈卡。

機制防假冒親屬捐獻

另一方面,若捐贈者是患者的三等親屬,則毋須接受輪候。被問到會否因此而出現器官販賣的情況?李展潤承諾,院方會利用DNA測試,甚至是精神科醫生判斷捐贈者是否病人親屬,內地亦有經驗及機制杜絕此類情況出現。

院長承認技術夠班

是次手術是在中山大學醫療團體協助下完成,是否表示本澳醫療技術還不足以獨力進行?山頂醫院院長郭昌宇回應,本澳現時未具備獨立進行移植手術的能力,醫療技術要逐步發展,不能「拔苗助長」,並需要嚴格按照醫生國家的規定,必須達到50例參與、20例主刀的標準,才能獨立執行移植手術。

郭昌宇又指,若本地居民的患者有經濟困難,可向醫院社工室申請資助;而是次手術的患者,也是通過申請資助進行手術。

開支龐大 制度未見

不得不提的是,本澳醫療開支預算今年為69億元,過去多年亦徘徊在30至50億元,但在如此寵大的開支支援下,本澳自回歸以來都沒法執行澳葡政府訂下的器官移植和捐贈制度,直至去年10月,當局才重新委任生命科學道德委員會,深入討論鄰近地區行之經年的「腦幹死亡判斷規則及指引」,並分別於今年4及5月頒布實施,隨即展開籌備成立「專門器官捐贈小組」的相關事宜。

本澳首宗換腎手術成功完成後,一眾專家興奮地合照。(衛生局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