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貴導盲犬 澳門難落戶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11/11/2016
52741
收藏
分享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政府前日公布的《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中,提及研究引入導盲犬的可行性。本身是視障人士的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張志邦表示,引入導盲犬能讓視障人士有多一個協助出行的選擇是好事,但不應是優先的事項,因為本澳現時的社會狀況,無論是社區設施、法例、公民教育以至市民,對導盲犬的認識各方面都未準備好,應待發展更成熟時才考慮。

德國牧羊犬

黃金獵犬

拉布拉多

除了社會共識未達標之外,原來,要訓練一頭合資格的導盲犬,成本高達幾十萬美金,有時即使有錢,亦要有訓練場地及人員配合才能成事;張志邦指出,其實當務之急,反而是訓練視障人士如何使用「盲公竹」出行,來得更實際。

張志邦(下圖)指出, 要訓練一頭導盲犬需要大量金錢,平均每隻導盲犬的成本是幾十萬美金,高昂之處是在訓練人員及設施;然而,有時即使有錢,也要有足夠的訓練人員,才能成事,換言之,訓練狗隻之餘亦要培養訓練員,而狗隻及訓練員的培訓,分別需時兩至三年及個半月。

張志邦又稱,訓練員不足才是最大的問題,即使是已引入導盲犬逾七、八年的鄰埠香港,訓練人才的人手仍不足,即使澳門政府肯出錢請他們來協助訓練,他們也未必能放下香港的工作。

導盲犬供應全球緊張

此外,全球導盲犬供應緊張,因可用的品種只有拉布拉多犬、黃金獵犬及德國牧羊犬三種,目前內地有超個1,000萬盲人,但只有約90隻導盲犬,可見供求完全失衡。在香港,視障人士約17.4萬,合資格導盲犬只有35隻,同樣供不應求,只能滿足2%視障人士需要。但在澳門,目前連一隻都沒有!

張志邦又提到,只有完全失明人士才需要用到導盲犬。根據社工局資料,澳門現有約有1,000名視障人士中,全失明的人數不多,估計約有50至60人;再加上大部分澳門人的住屋條件並不足以容納一隻幾十磅重的「龐然大物」,因此認為引入導盲犬,並不是目前最實際的方案。反而,教導視障人士如何使用俗稱「盲公竹」的白杖,來得實際有用。

沒有視力 如何掃描二維碼?

另外,張志邦認為,現時政府對視障人士不甚理解,原因是制定服務及政策時未有諮詢過用家,即視障人士的意見,因此,所提供的服務對他們來說並不友善,有些甚至稱得上是浪費公帑。

他舉例,《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的文本中,每一頁都印有具發聲功能的二維碼,官員稱是方便視障人士使用,但用二維碼需要手機對準才能掃描,視障人士何來有能力看見二維碼在哪呢?這反映政府未有考慮他們的真正難處,張志邦期望,當局在制定視障人士相關的服務時能諮詢一下他們,做到障礙者人權運動的精神「NothingAbout Us Without Us」(沒有我們的參與,就不要幫我們做決定)。

張志邦批評,《康復》文本中每一頁都印有具發聲功能的二維碼,但盲人又如何看到呢? (互聯網圖片)

視障人士生活艱難

其實,澳門視障人士的生活並不好過,單從教育一方面看,已不太樂觀。張志邦稱,過去幾十年,智力正常視障兒童一直被送去專為智力遲緩兒童而設的啟智中心,接受學前教育,令他們得不到應有發展。他提到,視促會有三名視障兒童,過去幾年在啟智中心學習,到三歲仍未學會走路及說話,甚至不會自己吃飯。幸好,今年9月在何東中葡小學開設早療視障班,三名兒童轉校僅兩個月已學會,甚至能自己搭電梯,證實智力正常的視障兒童理應接受正常教育,才可完全發揮潛能。

本澳視障人士約有1,000名,而全失明人士約50至60名。(互聯網圖片)

自力更生才可重拾尊嚴

澳門視障人士追求的教育平等仍有漫長的路要走。自言幸運的張志邦表示,自己有幸移民到美國接受教育,但不是每個視障人士都能走出澳門學習,他希望澳門視障人士可以接受平等教育,得到平等就業機會,做到真正自力更生,重拾尊嚴,不依賴政府「施捨」的福利,同時不再成為社會及家庭的負擔,做到視促會的宗旨:使本澳視障人士能融入社會。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