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逾三年磋商,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度大會於當地時間20日通過具里程碑意義的《大流行公約》(Pandemic Agreement),旨在加強全球對未來大流行病的預防與應對能力,避免重演新冠疫情期間的混亂局面。此舉被視為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一大進展。
根據《大流行公約》的核心目標,在於建立更完善的全球監測、協調與疫苗取得機制,強化疫情爆發時的國際合作與信息共享。該協議文本經過數輪緊張談判,最終於上月敲定草案,並於日內瓦召開的第7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獲得全體通過。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會後表示:「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今天的世界更安全,這要歸功於各成員國的領導、合作與承諾。」
譚德塞進一步指出,COVID-19對全球造成深遠衝擊,暴露出各國在防疫準備與應對上的薄弱環節。「我們的人民、社會與經濟絕不能再次承受COVID-19那樣的損失。這項公約正是為了確保未來我們能以更好的方式共同保護世界,避免災難重演。」
明年5月前完成細節商議
根據協議,成員國須在2026年5月前完成《病原體獲取與惠益分享系統》(PABS)機制的細則協商。該機制關乎於全球共享具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樣本,以及公平分配由此研發出的疫苗、檢測技術與治療方案。此舉旨在避免疫情初期疫苗分配不均與資訊封鎖等問題重演。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因前總統川普任內決定退出WHO,已不再參與相關協商,未來也不受該公約約束。目前美國重返WHO的手續尚未完成,整體退出或重返程序至少需一年。此舉可能為全球合作蒙上一層變數。
公約的談判工作由南非代表瑪索索(Precious Matsoso)與法國駐WHO大使安普魯(Anne-Claire Amprou)共同主持。安普魯在會上強調:「本公約目的在建立一個以規則為基礎、面對未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系統。它不會,也不應該損害任何國家的主權。」
她指出,儘管當前國際局勢面臨地緣政治緊張與各國利益分歧,本次公約的成功通過證明了「全球在面對共同挑戰時,仍有能力達成共識,團結一致。」
該公約尚需至少60個國家完成批准程序方能正式生效。雖然未來細節仍待落實,但這項公約已被視為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大突破,也為應對下一場全球大流行病奠定制度基礎。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