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以「中國版OpenAI」之姿橫空出世的DeepSeek,出現市佔下滑跡象。最新報告指出,該公司旗艦語言模型DeepSeek-R1的活躍用戶與流量急劇下滑,也凸顯近期全球AI大模型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半導體研究機構SemiAnalysis發布報告指出,DeepSeek-R1自推出以來雖曾憑藉超低價格與主打高性能搶佔市佔,一度撼動華爾街,甚至登上Chatbot Arena全球前四。但其回應延遲問題日益嚴重,首Token延遲常達數秒,與其他同價位的開源模型相比明顯落後,導致用戶流失。
SemiAnalysis指出, DeepSeek可謂出道即巔峰 ,在今年1月份推出App後,市佔率出現了近乎垂直的爆炸性增長,從接近0%迅速飆升至超過8%的峰值。
研究強調,因為中國市場的用戶數據追蹤不完整,且許多西方AI服務在中國被禁用,因此數據很可能低估了DeepSeek的真實影響力。 但整體而言,DeepSeek市佔率在1月觸頂之後就一路下滑,截至5月底已回落至4.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間整體市場的AI App使用者指數一路上升,顯見用戶外移的趨勢。
低價策略力不從心
報告指出,DeepSeek為節省成本,選擇犧牲即時推理品質,將算力優先投入內部訓練與研發。其官方平台版本與微軟Azure上託管版本相比,不僅延遲時間更久,甚至在「價格對效能比」上也不具優勢。當Parasail、Friendli等平台以2至4美元即可提供百萬Token、幾乎無延遲的體驗時,DeepSeek的低價策略顯得力不從心。
此外,受限於美國政府對AI晶片出口的限制,DeepSeek難以取得高效能英偉達晶片,導致新一代模型R2開發陷入停滯。這進一步加劇其回應速度與服務品質劣勢,使其逐步邊緣化。SemiAnalysis更形容,DeepSeek的流量和用戶呈現「殭屍化」,顯示其高光時刻已然過去。
其他對手快速攻城掠地
然而,這並不意味中國AI的退敗。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儘管DeepSeek在品質與效能仍有短板,但中國AI公司如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Qwen)等,正憑藉「夠便宜、可調整」的特性,迅速攻佔新興市場。滙豐銀行、沙烏地阿美、南非大學、日本政府等均開始測試甚至採用中國AI模型;亞馬遜、Google和微軟等美國大廠,也紛紛在雲端服務中納入DeepSeek開源版本,顯示市場對其依然有需求。
事實上,中美AI競爭早已超越商業層面,進入意識形態對抗。《華爾街日報》指出,OpenAI與Anthropic主打封閉、高性能模型,著重隱私與倫理審查;中國則走開源、低價路線,滿足開發中國家的實際需求。如智譜(Zhipu AI)等新創企業,甚至協助東南亞、中東與非洲建立AI基礎設施,意圖搶先美歐在新興市場「種下中國標準」。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