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抗疫歷程,不僅是澳門人與病毒、病菌搏鬥的歷史,更是一部濠江醫療服務體系的發展史。百年來,澳門的醫療體系從天主教慈善主導,逐步走向華人社團參與、政府管治引導,在這條轉型之路上,澳門醫院和慈善團體在一次次疫病衝擊中,共同構築城市的健康防線。1961年,民眾在鏡湖醫院門口排隊等待接種霍亂疫苗。(鏡湖醫院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宗教慈航:教會主導的初期醫療
澳門的近代醫療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中葉。澳門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吳玉嫻在《十九世紀澳門的葡萄牙名醫 ——盧西奧•奧古斯丁•席爾瓦(Lúcio Augusto da Silva)》中提到,澳門開埠早期,醫療與宗教之間密不可分,對於病人的治療手段更多是護理、照顧以及宗教儀式的安慰。天主教的慈善機構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正是在此時建立。在 19 世紀天花、鼠疫等瘟疫肆虐之際,仁慈堂主導的隔離收治和藥物分發,是當時澳門為數不多的醫療救助手段。在葡萄牙商人啤道路將牛痘首次帶到澳門後,澳門首席眉額帶曆曾發佈命令,在仁慈堂醫院專門闢出一間屋子以供接種牛痘疫苗之用。澳門最早的天花牛痘疫苗地點就在仁慈堂。(澳門仁慈堂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華人主導 本土慈善社團崛起
19世紀後期,隨著華人社會力量的壯大,本土慈善團體開始在澳門醫療領域發力,進一步推動醫療服務的「去宗教化」和「本土化」。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鏡湖醫院的創立。鏡湖醫院於1871年由華人商紳集資創辦,是澳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醫院。鏡湖初期以中醫為主,其「施醫贈藥」的慈善宗旨與仁慈堂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不帶有特定宗教背景。
19世紀末的澳門,鼠疫大爆發,感染病患眾多,令當時的澳葡政府和仁慈堂力不從心,鏡湖醫院逐漸成為收治華人患者的主力,搭建隔離篷寮,救治患者。1892年,孫中山來到鏡湖醫院擔任義務西醫,不僅引入了現代西醫的醫療技術,更無形中加強了鏡湖作為科學化醫療的形象。圖孫中山先生於鏡湖醫院使用過的枱櫈。(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收藏,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醫療轉型 多元共治
進入20世紀,面對小兒麻痺症、流感乃至後來的SARS和新冠疫情,澳門的醫療體系已然是多方力量協同的格局。仁慈堂、鏡湖醫院等老牌機構持續發揮作用,政府公立醫院體系日益完善,私人診所和更多醫療專業團體也加入其中。醫療服務的重心從早期的慈善施藥,轉變為科學預防、全民接種、精準診斷與治療。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蔡少民所著之《澳門瘟疫簡史》,澳門:蔡少民,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