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餘杭區良渚、仁和等多個街道的部分小區爆發自來水異味事件,引發居民廣泛關注與擔憂。居民紛紛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自來水流出時帶有強烈異味,如「死老鼠味」或「爛螺螄味」,有些用戶甚至聞到「像屎的味道」,還伴隨深褐色沉澱物。不少市民因此趕往超市搶購瓶裝水應急,部分家庭甚至安排成員前往醫院體檢確認是否受到影響。
對於此次異味事件,餘杭水務控股集團17日表示,問題已於7月16日當天發現,並立即切換水源、啟動管網沖洗作業,目前供水已恢復正常。檢測數據顯示,仁和與良渚街道水質各項常規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限值,但水務公司亦提醒居民在使用前務必先排放存水。
經國家、省級專家組初步調查,異味來源為特定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所釋放的硫醚類化合物,該物質對氣味較為敏感但毒性極低,並非網傳「糞水接錯管」所致。針對謠言,警方已依法查處散播虛假信息者。
然而,官方補償方案卻引發不少居民不滿。餘杭水務宣布對受影響住戶7月水費每戶減免5噸,按當地水價約合12.75至33.25元人民幣,但部分居民表示早前為應急已自費購買大量礦泉水、安排體檢,實際支出遠超補償金額,批評「健康難道只值幾塊錢?」
衍生出另類商機
據了解,目前當局仍在對受影響小區的供水水箱進行清洗作業,同時針對微生物、有機物等非即時項目進行更深入檢測。由於此類檢測需要24至48小時以上,初期僅公布色度、pH值、氯含量等六項基本數據作為應急參考,後續結果將由政府統一公布。
面對民間焦慮與信任危機,杭州市餘杭區生態環境局、水利局已聯合展開全面溯源調查。市文旅部門也介入部分小區居民投訴處理,將協調更多資源保障水質安全。
事件發酵同時,也出現了另類「商機」。有未受影響的居民在二手交易平台「閒魚」上開設「共享浴室」服務,收費每次10至30元不等。發布者陳女士表示,初衷並非牟利,而是希望提供鄰里便利,「有需求就幫一把手,水質正常總不能浪費」。
此次餘杭水質異味事件突顯城市供水系統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性,也再次喚起公眾對飲用水安全的高度重視。專家呼籲,各地政府應完善原水監測與應急預警機制,加強管網設施建設,同時提高公眾對水質問題的識別能力與應對意識。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