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於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及世博展覽館舉行,主題為「智能時代,同球共濟」,聚焦全球治理、學術突破與軟硬結合三大核心議題。大會首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並致詞,提出設立全球AI合作組織,呼籲各國平衡發展與安全,推動人工智慧作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財產」。
李強指出,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為產業帶來新動能,但也伴隨風險與挑戰,尤以技術資源集中、技術封鎖與治理碎片化等問題最為迫切。他強調,人工智能不應成為少數國家或企業壟斷的工具,呼籲全球南方國家共享中國在AI發展上的經驗與成果,並倡議建立國際認可的治理框架,實現開放、協同與包容性創新。
針對產業限制,他亦點出高階運算晶片短缺與人才交流受限等瓶頸,認為唯有透過推動開源生態與軟硬體協作,方能突破發展障礙。當前美中高科技競爭日益加劇,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策略已成反制美方晶片禁令的重要手段,美國也近期放寬部分晶片出口限制,AI成為兩大經濟體角力的核心戰場。
本屆大會由中國外交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國資委、網信辦、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及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據中國外交部介紹,今年邀請超過4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高級別代表與會,圍繞深化創新合作、推動普惠發展與強化協同治理三大主軸展開討論,目標為繪製AI時代的全球共治藍圖。
規模創歷屆之最
2025年WAIC規模創歷屆之最,展覽面積首度突破7萬平方米,吸引逾800家企業參展,集中展示超過3,000項前沿技術與逾百款「全球首發」及「中國首秀」新品。相較去年參展的18家機器人企業,今年具身智能企業超過80家,大會特設專區展示,呈現機器人應用於教育、醫療、製造與生活場景的實際成效。
學術層面,大會首創「數學質問、模型質問、科學質問」三問機制,邀集包括12位圖靈獎及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超過1,200位國際頂尖專家,對AI的基礎理論與技術邊界展開深入研討。會期內更將舉辦多場論壇與閉門交流會,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與會者將就智慧治理、開源協作、產業應用等關鍵議題建言獻策。
在開幕式成果發布環節,主辦方宣布成立「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治理中心」,並發布《中國智·能世界(2025)》案例集、國際人工智慧開源合作倡議及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標誌中國將在AI全球治理進程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自2018年以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已連續七年在上海舉行,2024年大會線下參觀人次突破30萬,全網流量逾10億,較上屆成長九成。去年展覽規模達5.2萬平方米,匯集500家企業與1,500件展品,創下多項紀錄。本屆大會不僅在規模上再創新高,更強化「治理標準、知識產權、開源文化」與產業實踐深度結合,展現中國力圖在全球AI發展規則中發聲的企圖心。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