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極端天氣愈發頻繁,颱風、特大暴雨、天文潮風暴潮等屢次出現,對本澳的渠網排洪能力、防洪防災應急措施帶來嚴峻考驗。日前,因遭遇黑色暴雨,氹仔及路環多處低窪地區嚴重水浸,部分路段積水達大腿深,車輛受浸被困、交通擠塞,商戶財物貨物損失,居民人身安全及日常生活亦大受影響。同時,更出現山泥傾瀉、斜坡落石等次生災害,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
本次黑色暴雨在氹仔、路環錄得最大總雨量分別為253.8毫米和269.0毫米,雨勢較大且維持時間長,令路氹區域亦成為了水浸重災區,顯示該區現有的排水系統尚不足以應對較強的降雨情況。隨着極端天氣的常態化,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本澳防洪工程的實際成效和未來規劃,政府應不斷檢視並提升本澳的渠網優化、防洪措施及防災應變能力。
筆者建議政府,在現有渠務維護及管理內部系統基礎上,建立數字化調控平台,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勘察各區排水系統,尤其是水浸黑點的渠道情況,提升預測、預警及實時調度能力。
另有市民反映,本澳的沙井維護工作未能全面,部分地區的沙井不當安裝或是未能及時清理,加劇了渠道淤塞及水浸情況。沙井在防澇排水上的作用不可忽視,筆者呼籲當局儘快檢視全澳沙井的分佈、安裝及維護狀況,並加強監察和巡視,尤其在颱風季期間、暴雨前夕加密清淤疏通,以提升排水效率。
據資料顯示,本澳已在各區設置共19個水位監測站,筆者認為,當局應根據現實情況動態擴展監測網絡,在新的水浸黑點及重點區域增設監測裝置,進行實時性的風險評估,提升相關部門的預警及應急效率,並及時向市民大眾發佈即時資訊,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直選立法會議員鄭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