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9月3日表示,綠色及可持續金融在香港持續增長,2024年發行總額達844億美元,按年升61%,其中綠色和可持續債券規模為431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市場保持穩健,預計2025年上半年發行額將達343億美元,按年增長15%。不過,相比數據本身,更引人矚目的,是代幣化技術如何為可持續金融創造全新可能。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代幣化技術將為可持續金融創造全新可能。 (網絡圖片)
代幣化將傳統金融產品轉換為可在區塊鏈上流通的數碼資產,具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透明度及促進投資者參與的潛力。香港已成為全球少數率先在綠色債券領域落地應用代幣化的市場。金管局於2023年及2024年兩度協助特區政府發行代幣化綠色債券,成功將交收周期由傳統的5個營業日(T+5)縮短至1個營業日(T+1),大幅提升市場運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綠色債券框架、第三方評估報告、相關文件均被整合進數碼資產平台,顯著改善透明度與資訊流通,為投資人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金管局目前正進一步研究如何將代幣化應用於其他可持續金融領域,尤其是碳信用市場。碳信用作為全球減碳交易的重要工具,若能透過代幣化方式跨境流通,不僅能提升交易效率,還有助各地碳市場國際化,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相關概念驗證工作已在進行,並有望於年內完成測試報告。這將是香港推動可持續金融生態圈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在資金需求龐大的背景下,代幣化的意義更為突出。根據預測,亞洲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每年需要至少1.1萬億美元的投資以應對氣候變化,但資金缺口高達8,000億美元。傳統融資渠道難以完全滿足,市場迫切需要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工具。代幣化的引入,正好補足這一缺口,將成為推動資金流動的「加速器」。
香港綠色周下周登場
國際投資者的態度也在轉變。香港代幣化綠色債券的發行案例,已成功吸引歐美資金關注亞洲市場,說明代幣化能夠跨越區域障礙,打破資訊不對稱,創造更公平透明的投資環境。業界普遍認為,代幣化不僅是技術創新,更將重塑市場規則,尤其是在可持續金融領域,能發揮放大效應。
即將舉行的「香港綠色周2025」亦將把代幣化作為討論重點之一。來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企業領袖及專家學者將在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及綠色金融科技研討會上探討人工智慧、可持續供應鏈與代幣化的融合應用。閉幕活動「綠色金融科技研討會」更將展示相關創新方案,進一步推廣代幣化在金融市場的實際操作與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代幣化並不僅限於債券或碳信用市場,其潛力可延伸至更多可持續投資領域,例如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綠色運輸與環境保護項目。香港已與多邊組織合作,推動在亞洲新興市場投入資金,若能透過代幣化進行資產證券化,將有助降低投資門檻,吸引更多機構與散戶投資者參與,擴大市場深度與廣度。
對香港而言,代幣化戰略亦鞏固了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透過率先落地應用,香港不僅在可持續金融市場樹立示範,也為區內提供標準參考,有望引領亞洲建立兼容性更高的可持續金融分類體系,便利跨境投資。
香港綠色周2025將於下周登場,雲集超過60家機構舉辦逾40場活動,聚焦AI能源轉型、可持續供應鏈及代幣化應用等前沿議題。此次盛會將成為各界交流的平台,展示代幣化如何改變金融產品的發行與交易方式,並推動亞太地區可持續金融邁向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