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最新一項學術研究揭示,矗立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著名有翼獅子青銅雕像,其實並非出自地中海本地工匠之手,而是中國唐朝時期的製品。研究團隊推測,這件跨越歐亞大陸的文物,很可能是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贈送給馬可•波羅家族的禮物,後來經過修復與改造,才成為今日世人熟知的「威尼斯象徵」。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著名有翼獅子青銅雕像,原為「中國製造」。(網絡圖片)
對遊客而言,威尼斯是一座極具魅力的城市,擁有水道、鐘樓、紅瓦屋頂以及眾多歷史建築,而聖馬可廣場上的有翼獅子更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形象。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這尊雕像誕生於敘利亞或安納托利亞地區。但根據9月4日刊登於《古物》(Antiquity)期刊的一項最新研究,來自意大利北部帕多瓦大學的科學家,透過鉛同位素分析對青銅樣本進行檢測,發現其中使用的銅來自中國長江流域,從而推翻了傳統認知。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也能解釋雕像在風格上的特殊之處。相比中世紀地中海雕像,它與中國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的藝術風格更為接近。例如,獅子鼻部的形狀特徵以及早期角被去除後留下的痕跡,都與唐代的「鎮墓獸」極為相似。
馬可波羅之父攜回
史料記載,這尊有翼獅子雕像最遲於13世紀已被安置在聖馬可廣場,1293年就有相關維修紀錄。研究人員認為,雕像在抵達威尼斯後經歷多次修復與重塑,以符合當地對「聖馬可之獅」的想像與需求,逐漸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政治與宗教象徵。
帕多瓦大學研究小組表示,這尊雕像很可能在1264年至1268年間,由馬可•波羅的父親與叔叔從忽必烈的宮廷中攜回。他們曾在元大都(今北京)停留四年,與大汗關係密切,獲贈如此珍貴的禮物並非不可能。研究認為,該尊雕像可能由馬可波羅的父親帶回。(網絡圖片)
忽必烈的饋贈?
作者推測,這件作品的原型其實是唐代常見的「鎮墓獸」,一種巨大兇猛、形似獅子的雕像,通常安置於墓葬前以驅邪鎮靈。當它遠渡重洋來到地中海世界,經過改造後便轉化為威尼斯的守護象徵。這種跨文化的轉換,不僅反映了物件本身的流傳,更折射出中古時代歐亞交流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補充說,由於缺乏具體文獻記錄,這尊雕像運抵威尼斯的過程仍舊充滿謎團:究竟是作為政治外交的禮物,還是透過商業貿易流通?其運輸與安置過程如何操作?這些問題都尚無定論。不過,若將其解讀為忽必烈對馬可波羅家族的饋贈,則雕像的存在不僅是防禦與威嚴的象徵,更是中世紀世界互聯互通的重要見證。
研究作者在論文中寫道:「如果雕像的原始用途是傳達防禦性政治信息,那麼它如今也可以被視為中世紀世界互聯互通的象徵。」對威尼斯而言,這頭來自東方的有翼獅子,最終成為城市的精神符號,與商業共和國的崛起相互呼應。